两宋王朝:奢华帝国的无奈(50)

2025-10-09 评论

    自己阵营的人纵使有些差错,也不会严加批判,这是人之常情。贾似道周边有朱子学者以顾问身份随侍,倘若学生批判贾似道,就等于是间接批判他身边的朱子学者。贾似道以这个方法消除杂音,并且基于现实观点,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处理了许多事情。
    南宋的政治,一切不可忘记与蒙古的关系。——这是他的信念。
    军事力量、财政实力——这两方面非特别充实不可。提高军事力量,应该由肃正军纪着手。经历过鄂州之战的他,深知将军私自占有战利品以及浮报战费为己图利这些事实。众将军以为贾似道对这些行径懵懂无知。实际上,贾似道的奸智远胜于他们,他很快就看出诸将作弊的手法。
    凯旋回京而就任为宰相后,他以大刀阔斧的手段处分了违纪的将军。国军军纪因而大获改正。在充实财政实力上,他也实行了相当果敢的政策。
    “我不喜欢做勉强之事,但不得已时还是会做。”这是贾似道的口头禅。
    如丁大全那样与学生正面冲突,弹压,这就是所谓的“做勉强之事”。贾似道也应该有话要对学生和学者说才对,然而他却以拉拢他们的手段,避免做出勉强之事。由于减少了政治批判,这一点起码使他的政治作为较易于推动。
    但由于别无他途,必定也有非做勉强之事不可的时候。为了要确保对蒙古作战所需的军粮,政府过去采取的是“和籴”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在农民的协力之下,廉价购买米粮。说是协力,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手段。政府因而得以每年确保八百万石军粮。这个方法当然颇受恶评。
    贾似道废止了这个方法,改为“公田法”:二百亩以上的土地,由政府收购其三分之一。成为政府的土地之后,再向农民收取田租作为政府的收入,用以购买军粮。对农民而言,这是和以前一样的作为,不过是将地主改为政府罢了。而其中,尤以廉价被收购土地的大地主最为不满。如果说免不了会给一些人带来不满,那就让少数有钱人感觉不满。因为士兵都是农民出身的——这是贾似道的想法。

    可汗大位继承战争结束之后,忽必烈的最后目标,是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帝。要达成这个计划,必须先经过下面两个步骤。第一,攻陷成为蒙古南下之障碍的南宋基地:襄阳;第二,使南宋孤立。
    贾似道的政治手腕诚可谓相当高明。从长居宰相之位达十六年之久这一点,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个能干之士。
    忽必烈由鄂州撤退是1259年之事,而南宋于1279年灭亡,其间相隔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就有十六年是由贾似道指导着南宋的政治。
    蒙古这方面的情形是,订立前次回避的由正面攻打襄阳之计划,充分地进行各方面的准备。
    忽必烈企图改变蒙古的国家体质。这是他在与弟弟阿里不哥的权力斗争获得胜利后下定的决心。这一方面是蒙古的支配家族内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是“汉地蒙古”与“草原蒙古”的斗争。汉地蒙古的怱必烈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成功地切断草原蒙古的粮道。
    以少数人在分散的状态之下从事游牧的蒙古族,能以小集团方式求得生存。但如果要以大集团——也就是国家——的方式生存,必须得到来自南方的粮食补给。忽必烈之所以能使弟弟阿里不哥屈服,正是因为他使敌对的一方陷于饥饿状态的结果。
    获胜的这一方也有所反省。“游牧即使能建立国家,也不能维持国家。”忽必烈在重臣面前如此宣言。
    执著于游牧形态的诸重臣,由于大半跟随阿里不哥而失败,因此,在获得赦免后,已丧失发言权。所以,“订定国号”之议被提出时,也在几乎没有异议的情形下获得通过。
    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也。
    汉文诏书中有此记载。
    自汉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各王朝、隋、唐以至于宋的各朝代的帝国创始者,都以第一次受封为王的土地之名为国号。在草原游牧的蒙古人,虽然有过像王罕那样获得称号的人,但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受封过土地。因此,元不是以地名为国号,而是使用取自《易经》的卦名。元之后的明和清,也都向它看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