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王朝:奢华帝国的无奈(7)

2025-10-09 评论

    拥立新帝……
    值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将兵们更加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能委诸幼帝之手。唯有在强大的指导力之下,打仗才有获胜的希望。为打胜仗,国家需要有力的皇帝。此处再度说明,这是朱子所强调的忠诚心诞生之前的特异时代。
    一向擅长做事先布置的冯道,已于数年前去世。
    “哥哥,请快下决心吧!这已是自然趋势,不是我们所能抗拒的。”弟弟赵匡义极力怂恿担任殿前军都点检的哥哥赵匡胤就帝位。
    “将军此时由幼帝处接受禅让,没人会表示不满的。这已是时代的趋势,顺着时代趋势适时而起,这是有识者应为之举。”参谋赵普也如此说。做事务实的赵普,向来不善议论,是沉默寡言型的人。
    “则平(赵普字)今天难得如此雄辩,和平时判若两人喔!”赵匡胤道。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两次遭遇重要关头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会不判若两人呢?我们正面临着这样的紧要关头……”赵普回答。
    “我知道了……情势既然如此,我也不想逃避自己的命运。但既然要创建新国,我不希望它和过去的一些国家一样,只维持了一两代就灭亡了。这是我之所以不想采取主动的理由。”赵匡胤对着弟弟和参谋说。
    “不想采取主动的意思是……”赵匡义问道。
    “我不希望我创建的国家受到任何人的牵制。”
    “成为皇帝后,怎么会受别人的牵制呢?”参谋道。
    “要接受禅让,自然必须得到其他军政领袖的同意才行。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牵制。”
    “那应该怎样呢?”
    “我要在诸将拥立下就帝位,也就是说,我是‘被迫’成为皇帝的。”
    “哦……我知道了……”赵匡义和赵普异口同声地说。
    不愿意在欠诸将人情的情形下成为皇帝,反而要使诸将感恩于皇帝——原来这是赵匡胤的想法。
    我是因为你们再三恳求才就帝位的,因此,我要做的事情绝不受你们的干涉。
    为有效实现长期政权的构想,在立场上非绝对有利不可。为了这个目的,形式上的拥立无济于事,一定要有实质上的拥立。
    “我要你们弄清楚这一点。我不希望人们认为帝位是我去追求得到的。”赵匡胤特别叮嘱了这段话。

    抱着黄袍的高怀德,从院前跳上来,走到站在廊柱边的赵匡胤面前。这个场面犹似舞台上演出的戏码。高怀德摊开手中的黄袍,披在抱着廊柱站立的赵匡胤身上。
    后周国都开封城沸腾不已。
    远征军即将出发迎战侵犯国境的契丹(辽)、北汉联军。军马嘶声终日不断,远征事宜彻夜进行,辎重车辆之声到深夜还听得到。
    “我醉了……”赵匡胤对弟弟赵匡义和参谋赵普如此说。
    身兼殿前军都点检、宋州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要职的赵匡胤,是个出了名的酒客。喜欢杯中物的他,习惯上一定要喝到醉倒为止。赵匡胤这次的打算是:在他醉得迷迷糊糊、不省人事时被拥立当皇帝。
    ……
    “这个点子很好。”赵普对采取这个方式表示同意。个性木讷的他很不喜欢说话。对烂醉如泥的人不用多说话,是他之所以乐于采用这个方式的原因。
    被称为“陈桥兵变”的拥立一剧于是展开。
    距开封一日行程处,有个名叫陈桥的驿亭。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三日,北伐军扎营于此。
    终于要出发了!
    出征军士因而全都处在兴奋状态中。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着一种不安——这样下去不会有问题吗?
    踏上征途的人内心动摇是难免的。何况这是在皇帝死后不久,担任这支远征军总指挥官的是年仅七岁的幼帝。想到这里,士兵的不安心理越发加重。
    我们应该拥立殿前军都点检才对!
    在这种情形下,这句耳语很快传遍全军。
    拥立剧的演出人正等待着,这个耳语变成众人的心声,最后迸发出来。等到心声即将迸发之际,再以压抑的方式使它爆炸。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