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101)

2025-10-09 评论

    “他好像害怕遭朝廷猜疑……”
    明帝多少猜出了个中原委。
    失去丞相诸葛孔明的蜀,在人事上开始出现危机。朝中要人们个个为了争取丞相之位,暗中互相较劲起来。
    孔明指名蒋琬继任丞相,杨仪却对此大表不满。他于五丈原撤退时,曾经杀了不同意撤退的猛将魏延。
    魏延原本也在觊觎丞相之位。
    ——丞相死了也不一定要全员撤退。军队可以由我指挥呀!
    魏延意图借此实质爬上丞相之位。杨仪当然不可能让魏延如愿以偿,于是以“魏延造反,不服军令”为由,将之攻杀。
    这已是一种内乱。由于魏延人望欠佳,跟随他的人为数不多,因而得以避免扩大事端。蒋琬被任命为丞相,杨仪负气之下,宣布隐退。实际上他并非真正隐退,而是成为一个不满分子。
    蜀汉朝廷一度把这个危险的不满分子移到汉嘉郡。而杨仪却依旧未改不逊态度。
    “丞相去世时,要是我率领全军投归魏国,天下形势就完全改观了呀!”
    他甚至如此放言。
    此外,杨仪屡次上书,诽谤蒋琬及其余重臣,言词颇多过分激越之处。朝廷遂命汉嘉郡守将杨仪软禁。
    杨仪最后自杀。
    蜀国内部不和的消息,当然传到了魏国洛阳。明帝歪着头,独语道:“以孔明的睿智,也无法想出自己死后如何使蜀国的人和问题圆满解决?从五丈原撤退时,倘若仲达追击到底,结果将如何呢?难道……”
    “吴国目前的情形如何?”
    魏明帝对南方吴的动向表示关心。
    诸葛孔明死后,蜀已不足为惧,等他们因内讧而国力衰弱时,再来动脑筋也不迟。何况就地形而言,蜀是难攻之地,以明帝祖父曹操这等英杰,都因攻打汉中而尝受败绩。
    ——蜀,可以等他们自行毁灭。
    如此一来,问题只在吴了。
    “吴依然在为兵力不足而大伤脑筋。”
    近臣就吴之情形,向明帝做了报告。
    五丈原之役的四年前,即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曾将一万武装士兵授予两名将军,命令他们向东方航行,目的在于“拉丁”。这是因为孙权听到如下传闻而起的意念。
    ——会稽之东,海的彼方有夷州及亶州,住民多且皆勇敢。该地之人多以鹿角为武器,甚为善战。
    孙权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吴国缺少兵力。
    长江沿岸由于中原动乱,难民一时多如过江之鲫。但于曹操平定中原后,这批人全都退潮似的回到自己的故乡。结果,造成吴因当地住民及兵力不足,而大大伤着脑筋。
    听到东海有居住好战人民的岛屿,孙权立刻拟定了“拉丁”的作战计划。
    但两名将军——卫温和诸葛直——却失败而归。由于亶州太远,以致无法继续航行前往。好不容易抵达的夷州,其住民数目并不多。结果,只勉强抓了三千住民。但夷州乃瘴疠之地,由吴带去的一万士兵中,八千以上因疫病而死。
    损失八千正规武装兵,而带回三千未经训练且言语不通的人,这当然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孙权因情绪激动而把两名领兵的将军杀了。
    五丈原之役的一年前,辽东公孙渊曾经派遣校尉宿舒和郎中令孙综至吴,表示臣服之意。
    辽东在当时诚可谓另一个世界。中原每次发生动乱时,大量难民拥到辽东,乃至朝鲜一带。过去的辽东长官公孙度在此自立为王,并征服了高句丽和乌丸族,曹操也给了他武威将军的称号,封他为永宁侯。
    ——我是辽东之王,才不稀罕侯位!
    公孙度将送来的印绶抛进仓库,并作此豪语一节,是有名的故事。
    公孙度死后,儿子公孙康继位。曹操于公孙康时代曾讨伐乌丸,结果,袁尚等人逃至辽东。公孙康斩了袁尚,将其首级送至曹操处。公孙康死后,由其弟公孙恭继位,这个人不但平庸,且毫无统治能力。后来,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废了叔叔,自立为辽东之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