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司马仲达大声喊叫。所幸魏军采取随时能退的阵势。他们听到仲达的命令,便迅速后退。
蜀军趁魏军后退之际,迅速往南前进,只要进入秦岭山脉,魏军就无法追击上来。等大部分蜀军进入秦岭谷道后,蜀才发布“丞相诸葛孔明已死”之消息。
蜀军在几乎无任何损失的情形下,从五丈原撤退而去。魏延见部下逐一离他而去,蜀军部队则全都南下,因而气愤不过,遂派急使到成都,报告说“杨仪造反”,得此情报的杨仪,也立刻以“魏延造反”急报成都。
成都天子于是向蒋琬垂询道:
“到底哪个说的才是真的呢?”
“当然是杨仪说的才是真的。”
蒋琬回答。魏延过去多次违背丞相命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那就讨伐魏延吧!”
天子下了这道命令。
蜀军好不容易从五丈原完成不流血的撤退,却在返回途中发生这样的内讧,结果,魏延为杨仪部下所杀。虽然如此,由于魏延最后只带数名部下,内讧损失因而减到最低限度,这可以说是拜料事如神的孔明生前布局所赐吧?
司马仲达白白地让蜀国大军逃逸而去。五丈原的人们称此谓: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若有人再说无礼的话,让我听到,就把人抓起来。”
秦朗如此报告时,仲达只说一句:
“让他们去说吧!”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实际上,使住民传诵这句话的正是逃走的司马仲达本人。
被死人吓走——这样的事情传扬出去,颜面上非常不好看。就算真有过这样的事情,当事人也一定会设法掩饰才对,而司马仲达偏偏刻意使这句话流传出去。结果,“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这句幽默的话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由骠骑将军晋升为大将军已四年的司马仲达,现在已是魏王朝坐第一把交椅的人。由于多年征战,他对军队影响力之大,已到无人能望其项背的程度。
这样的人物对朝廷而言,是必须警戒提防的。篡夺前汉的王莽曾是大将军,取代后汉的曹氏一族也是以武力背景起家的。
两年前去世的曹植(曹操三子),之所以在成年后仍处不遇的状态,便是由于他除了是一流诗人之外,在各方面的才华也都非常卓越的缘故。
廷臣绝不可受到警戒。引起朝廷疑心的人,迟早会被铲除——这是明摆的历史教训。《史记》和《汉书》是当时士大夫必读之书,而这两本书中详细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如何逐步肃清建国功臣的经过。
因此,成为“被死诸葛吓走”的揶揄对象,就明哲保身而言,是很好的。仲达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设法使这句话广为流传。
汉功臣被杀是建国大业完成后的事情。这时天下已经统一,再也不需要有才能的将军。
——狡兔死,走狗烹。
这句谚语在《史记》中也有记载。
狡兔——即强敌——全被清除时,将军本身会变得岌岌可危。留着强敌,朝廷就不敢不尊重对军队有极大影响力的将军。
孔明殁后,要大破正在南归途中的蜀军,并不是至难之事。但就大将军司马仲达的立场而言,与吴一样,蜀这个敌对势力,有必要在不甚虚弱的情形之下使其残存。
使敌人存在的同时,必须也使自己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地位快要升到极点的仲达,内心苦笑道:越来越难做人了……
踮脚使自己显得更高,是容易的事情,但要使自己显得比实际情形更小,就很难了。仲达为使自己显得矮小,真想把身子缩成一团。
“你不认为仲达未免过于谨慎吗?”
听到司马仲达未对蜀军追击之报告时,明帝多少露出怀疑神色。
“那是因为不知道孔明会使什么奇策的缘故吧?”贴身重臣回答。
“是吗?”
明帝似乎有些怀疑。在魏王朝所有人才中,司马仲达的才华最为光芒四射。纵使诸葛孔明为自己死后拟妥的计策再奸,仲达亦应有能力将之攻克才对。魏国顶尖的智将不如蜀国孔明——明帝绝不相信这一点。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