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或者选择死,你们只有两条路可走,我不要人质。”
八月壬午日,襄平终于被攻陷。公孙渊率领儿子公孙修及数百骑近身卫队,企图突围逃向东南方,不幸被魏军追上,父子一起于梁水河边被斩。
司马仲达进入襄平城后,诛杀公卿以下七千余名兵民,并以此堆为“京观”。“京观”是指堆积如山的尸体而言。
仲达同时释放了被公孙渊废立幽禁的公孙恭。此外,他更为因向公孙渊进谏而被杀的纶直以及贾范建立坟墓,并且优遇其遗族。
这是信赏必罚之举。
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至此被平定,魏的威令遂远及朝鲜半岛。
襄平被包围时,虽然公孙渊再三请求救援,吴和朝鲜半岛都未派出一兵半卒,这是因为司马仲达事前掌握制海权的缘故。带方较襄平先被攻陷,倭女王卑弥呼的使者大夫难升米,在带方魏太守刘夏部下的带领下,前往洛阳。——依据《魏志》,那是景初二年六月的事。病情真的那么严重吗?
进入襄平城后,司马仲达派出去的密探,从洛阳带了一项重要情报回来。
——皇上龙体欠安。
病情似乎相当严重。司马仲达虽然面露忧色,但并不是纯粹为了担忧明帝的健康问题。
皇帝的健康状态,对臣属而言是攸关生死的问题。宠臣是很有可能因皇帝之死而失去地位的,有时候甚至不是失去地位就可无事。过去依恃皇帝宠爱而过分嚣张、或贪心不足而大行搜括的人,就很有可能受到严厉报复。而这些人料想如此,所以常会先发制人,肃清可能对自己报复的对手,以达到保身目的。
皇帝病重,且已引起这等丑恶斗争,这时候不在首都而远离在外,有什么利弊得失呢?
不被卷入因皇帝之死而引起的政争漩涡,可以说是正面结果。可是,于这等重大时刻不在首都,对扩展自己势力而言,是相当不利的。
“这下子问题可大了……”
司马仲达叫家臣们退下,自己一个人叹气沉思。
明帝并无子嗣,这一点,可能会引起极大问题。明帝曹叡已三十五岁,却膝下犹虚。因此,他于三年前将曹操次子曹彰(任城王)之孙曹芳和曹询二人收为养子。芳和询分别被立为齐王和秦王,依照顺序来说,应该是要立齐王曹芳为继承人,但这位齐王今年才七岁而已。
司马仲达在由辽东凯旋的途中,一路上以慎重态度研究来自洛阳的情报。
洛阳形势如何?
继承人才七岁,当然需要辅佐人,也就是所谓的摄政。这一点,卧病在床的明帝自然做过缜密思虑。
燕王被召——
燕王曹宇,字彭祖,是曹操第九子,其生母为环夫人。这个人娶的是往年汉中五斗米教教祖张鲁的女儿。
明帝的意图是——
后汉末,黄巾之乱以来,天下百姓由于受尽乱世之苦,因而竞相寻求宗教信仰,以求解脱。当时正由西域传来的佛教和源自黄老思想的道教,遂迅速扩散全国。倘若无视这股宗教势力,今后的国家经营一定会遭遇困难。
——叔叔燕王曹宇以道教教祖的女儿为妻,因此,在各方面应有诸多方便才对……
明帝于是召来燕王,任命其为大将军,并将后事托付。自从司马仲达转任太尉后,“大将军”之位始终悬缺着。
明帝同时将对年幼皇太子之辅佐事宜,委托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以及屯骑校尉曹肇等人。
大将军燕王曹宇,实际已是实质上的天子,是担纲魏王朝国政的人。他当然希望能够为所欲为地推行政治,而要如此,他绝不容许国内政坛上,有权势凌驾于他之上的人存在。
对曹宇而言,最大的眼中钉是正远征辽东的司马仲达。攻灭辽东公孙渊的他,现在已是不折不扣魏王朝中实力最强者。
——依旧必须将仲达外放于距离首都遥远的地方才行。
持此想法的曹宇,遂下指令给正在凯旋途中的司马仲达。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