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问题事关重大。虽蜀军已退,然西藏各族正在甘肃、陕西等地蠢蠢欲动。着令卿不必返回洛阳,径赴长安。
“又要把我排除在外……”
仲达又想:“可是……皇上病重,身为国家重臣的我,不是应该火速赶回探望皇上吗?”
以个人立场而言,他倒希望不必经过洛阳,直接到长安,省得添惹麻烦。与其被怀疑,不如置身事外,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司马仲达的心境可谓复杂至极。
这时候,第二道命令接连而来。这一次的命令,不是以大将军曹宇的名义发下来的,而是皇帝御笔诏勅。
——望卿即刻上京。
大概是生病的关系,这几个字看起来一点劲道也没有。
“洛阳有变!快!”
仲达接到诏勅,立刻快马加鞭,一路赶往洛阳。
洛阳朝廷确实发生异变。
有人反对起用燕王曹宇。
在皇帝独裁体制下,从某一个观点而言,皇帝秘书的权力可以说犹较三公或大将军为大。秘书自己的意思有时候会以皇帝旨意的形态,反映在政治上。曹操成为魏公以来,以刘放和孙资两人为秘书郎,作为一般琐碎事宜的商讨对象。文帝曹丕将秘书之官名改为中书,并且任命刘放为中书监,孙资则为其副官中书令,让他们参与机密作业。
刘放和孙资在曹操时代只是担任处理杂务的秘书,到下一代,则参与国家机密作业,至第三代明帝曹叡时,已变得自以为是皇帝的辅佐人了。这两个人这样的态度,当然引起廷臣的反感。尤其夏侯献和曹肇,向来就对两人极为不满,更以实际言行表露这个态度。
刘放和孙资开始感觉不安。想到对他们甚为反感的人一旦成为幼帝辅佐人时,情形将会如何,他们就不寒而栗。
——夏侯献和曹肇多次与燕王曹宇洽谈,他们好像在商讨新帝即位后的体制事宜。
两人得到这个情报。新实力者会排除旧实力者是笃定之事。谁也不敢否定到时候会有血腥镇压。
罹患重病的明帝,精神状态也极不稳定。有些微结巴的他,平时个性甚为寡言刚直,但一场病却使这位英明皇帝心生迷惑了。他把刘放和孙资这两个人叫到病榻前来。
“你们认为燕王挑得起大任吗?”
叔叔燕王曹宇过去大半都在外地,因此,明帝对他的了解并不深。
“据说,燕王殿下自己也认为没有把握。把如此大任交给他,是值得忧虑的。”刘放回答。
如同三子曹植,九子曹宇也知道中央随时在监视他,因而平时就装出一副恭顺态度,不料竟成了习惯。因此,当他被任命为大将军时,便谦逊地表示:
——这个任务对我而言,实在太重。
刘放却故意把这句话曲解为“我实在没有把握”,并拿来向明帝报告。
“那么应该任命何人为宜呢?”明帝问道。
“任命武卫将军曹爽最为适宜。”刘放回答。
“可是,他不是也……”
明帝对曹爽的评价一向不高。曹爽是祖父曹操的侄儿曹真之子,是个公子哥儿型人物,过去并没有任何特别实绩。
刘放看出明帝不甚动心,就又说:
“让司马仲达提任辅佐任务,应该最为理想。”
司马仲达的能力是丝毫不容置疑的。这个人能干到几近危险的程度。卧病在床的明帝听到司马仲达的名字后,心里认为适任者除他以外,不做第二人想。
“以爽为大将军,以仲达为辅佐人吧!”
明帝最后说道。
“那就请皇上把这个意思写成诏勅。”
于四日前就任大将军的燕王曹宇,已发下许多指令。为推翻那些指令,需要有皇帝御笔诏勅。
“朕连执笔的力气都没有……”
明帝以微弱的声音说。
“微臣可以扶着皇上的手……”
刘放扶着病危明帝的手,分别写下了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及召司马仲达回洛阳的两道诏勅。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