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何进立即退出宫廷,率领军队进入百郡邸。百郡邸是郡国藩邸,驻兵于此,能对皇宫发挥威吓效果。何况皇帝亡后,倘若皇子年幼,由皇后摄政是后汉之成规。何皇后当然会让自己生的辩即位。
蹇硕早就料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才企图将何进杀掉。只要何进一死,何皇后就容易对付了。但企图杀害何进之举,现在已告失败。蹇硕在何进以兵力威吓之下,无从阻碍辩即位之事。
辩于灵帝死后第三天登基,并且将年号改为“光熹”。王美人所生的协,则被封为渤海王。
蹇硕当然不是这么容易就会认输。要是于这个斗争中失败,自己的老命一定会赔掉的。因此,他召集宦官干部说:“何进已经拥立新帝,垄断国政,之后的步骤一定是杀尽我们宦官。他们之所以还没有下此毒手,是因为我们掌握禁卫军的缘故。我们非趁早逮到何进,把他干掉不可!”
但,宦官中也有和何进亲近的人。中常侍郭胜和何进便是同乡,而且向来就有交情。他把蹇硕的计划透露给何进,何进乃毫不犹豫地进兵,抓到蹇硕后把他杀掉了。
剩下的反辩派只有董太后一个人。但由于宦官派中心人物蹇硕已不在,对付这样一个老女人根本不费事。
——藩后不得居留皇都。
何进遂以此为由,把董太后赶出长安。
如前所述,由于桓帝无嗣子,因而立旁系藩王身份的灵帝为皇帝。也就是说,灵帝是以桓帝之子的身份即位的。如此一来,他的母亲应该算是桓帝之皇后才对。其实,生母董氏只能算是“藩后”。把孩子送给别人做养子的母亲,应该和孩子断绝关系,岂可来到皇都,而且住在宫中!
这样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灵帝在世时,当然没人敢对天子生母搬出这番道理。灵帝一死,这个理由就成了赶走反辩派董太后的最好借口。
原本以皇太后身份极为自傲的人,现在骤然被贬为“藩后”,并被要求离开长安——急怒攻心的董太后遂因此猝死。
何进进兵包围了董太后侄子——骠骑将军董重的府邸。自认命已该绝的董重,也自尽而亡。
可以称为后汉王朝病根的“清浊之争”,再度恶化。
士大夫对宦官——在这宿命性斗争中,双方的憎恶感已达极点。
西园八校尉中被任命为中军校尉的袁绍,自认为是士大夫之代表人物。汝南郡汝阳县袁家乃当代第一名门。
这个家族以“四世三公”而闻名。也就是说,到袁绍父亲这一代为止,他们家族四代皆为“三公”(指首相“司徒”,副首相“司空”,国防部长“大尉”而言,皆为国政中心人物),像这样的家族,全国实在找不出第二个。高祖父袁安历任司空、司徒,其子袁敝为司空,其孙袁汤历任司空、太尉、司徒三公,曾孙袁逢则为司空。
袁绍是袁逢的儿子,只是,由于袁逢胞兄袁成英年即逝,而被过继为伯父之子。
因为是这等名门之后,所以自诩为士大夫之代表也无人表示异议。
绍有姿貌威容。
如《三国志》记载,袁绍不但长得英俊,而且一表人才。
作为清流之代表的袁绍,对浊流宦官甚为憎恶。
虽然袁绍是个俊秀伟丈夫,却不是温和型人物。年轻时候的他以侠客自任,时常与人打斗。他常与曹操结伴干“抢新娘子”恶作剧之事,已如前述。
“使朝政紊乱之宦官,应悉数诛杀。”
袁绍对大将军何进做了此一耸人听闻的建议。
大将军的地位犹在三公之上,而靠妹妹何皇后的庇荫、与弟弟何苗相偕居显要之位的何进,正因为自己是屠夫出身,所以在袁绍这等名门出身者面前,有极大自卑感。而他在内心却有这样的想法:“我绝不是只靠妹妹发迹的,我也有实力!这一点,总有一天会让你们知道!”
“倘若能清除我王朝积年之病根,大将军之名将永垂青史。”
被系出四世三公名门的袁绍如此煽动时,何进果然燃起战斗意念了。“好!就把他们统统干掉!”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