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我总算没有成为叛逆者。”
长子卫将军司马师晋升为抚军大将军,接着于翌年元月成为大将军。司马家至此又往前大大跨出一步,离实现理想之日越来越近了。
被司马仲达视为长寿之竞争对象的孙权,也于仲达去世的一年后殁故。由于他们的年龄相差两岁,因此,算来是仲达多活了一年,不过,大体而言,这个比赛应该算是平分秋色吧!
人生无常。显赫一时的政府高官,一夜之间就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而遭处刑。看到这种情形的人们:心里难免会涌起虚无之感。
无——人生最终不就是如此?
强调伦理的儒教,急速地自人们的心中褪去。曹家曾夺取刘家之汉,而如今是司马家企图夺取曹家之魏。在这种节骨眼上,为维护主家而尽力的人,下场都很悲惨。这不正是所谓的“天道是耶非耶”吗?
后汉末期动乱之际,佛教以极大的势力迅速遍及全中国。这是宣告儒教权威已跌停板的反动作用。儒教权威低落,佛教随之隆重登场,而只要多少听过一些佛教教义的人,一定会反射性地联想起“老庄思想”才对。
——人生无常,并不是印度的释迦牟尼首先发现的道理。我国早就有老子及庄子的学说,只是它们一直受到儒教的压制和埋没罢了。
发现到这一点的人们,便开始发掘老庄思想了。
——听从儒教伦理,结果会把老命都丢掉!
人们甚至开始产生这样的想法。多少忠义之士由于过分忠实于儒教伦理,结果因而丧命。这样的礼教,干吗还要信奉!
——索性无视于儒教吧!
此一想法开始在士大夫之间流行。这是身处乱世、避免因卷入政治纷争而丧命的最好方法。
司马仲达身亡后,司马一族为实现建立新王朝的目标,逐步展开部署。打倒曹爽一党及肃清王凌后,表面上反司马势力已不堪一击,但却也有潜入地下的形迹。为了将他们一网打尽、斩草除根,特务谍报组织便理所当然地大大活跃起来。
人人惧怕秘密警察,因而绝口不谈政治。虚无的“清谈”之风于是开始流行。有名的“竹林七贤”,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们认为礼教是无用之物,于是竞相谈论虚无思想。他们之中确实有一些人深深着迷于虚无主义,不过也有一部分的人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投入清谈团体的。
一种名叫“五石散”的毒品也在当时顿为盛行。这一点鲁迅在其演讲中曾经提及。总之,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人们也勇于尝试各种生存方式了。
暂且搁下曹魏,让我们转头看看蜀汉。诸葛孔明去世后的蜀,最大的困扰在于欠缺人才。与其说欠缺人才,毋宁说诸葛孔明的存在影响过于巨大。而使用人才的刘禅,更是个庸碌无能的主子,这个人的平庸,甚至已到愚蠢的程度。
由于蜀地易守难攻,因此得以平安无事;事实上,它在三国中居于最劣势的地位。诸葛孔明也知道,除非从汉中出蜀,在陕西和甘肃设立据点,不然,蜀将会自然趋向灭亡。孔明亡后,蜀国军事领袖姜维多次率兵远征,结果每次都铩羽而归。由于人口不满百万,因而无法组织大规模远征军——这是未能成功的最大原因。
失败使人产生挫折感,天子以下参与国政的人,全都处身在心浮气躁的气氛中,因此常因一点小事而频生摩擦或争执,在人和事上不断产生问题。
魏在等待机会成熟。他们虽欲得蜀,却不想付出突破蜀道之险的巨大代价。此外,明帝亡后的曹魏,正处于由司马氏逐渐掌握国家主权的过渡阶段,因此不太重视外征之事。
蜀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魏之司空(副首相)诸葛诞因不满司马氏的专横,而在寿春举兵时,蜀的大将军姜维曾经由骆谷进兵至芒水。
好机会来了!——每次魏国内部发生纷争,蜀国就乐不可支,实际上,到头来都只是空欢喜一场。于这一年五月举兵的诸葛诞,很快就被消灭。经过纷争,司马氏的势力在魏国国内变得更为强大。一旦势力强大到足以睥睨一切时,司马一族就再也不需要对外征之事有所顾虑,他们需要的,反而可能是以出征显示自己的实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