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殷浩的北伐甚为顺利,这是因为他利用了羌族领袖姚襄的兵力。姚襄原本是后赵的大将,石虎死后归降东晋。殷浩是借对北方情势甚为了解的姚襄之力,才有某种程度的战果。
然而殷浩不但对姚襄多所牵制,并企图派出刺客暗杀他。想不到刺客反而把这件事情向姚襄透露。姚襄遂对东晋绝望,准备投靠前秦。原来,在苻坚惨败于淝水之役而返回长安时,向苻坚要求交出传国之玺的姚苌,正是姚襄的胞弟。
姚襄离去后,殷浩自然一筹莫展。北伐得以顺利,完全是靠姚襄羌族军团出的力。此后,殷浩再无任何实绩可言,他的北伐原本就是在勉强状态下成行的,连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都在给他的信中写道:
——此时与其向外,不如对内使人民获得休息较为重要。
对殷浩的失败最感高兴的,自然非桓温莫属。殷浩是朝廷为了对抗桓温而安插的一颗棋子。现在这颗棋子失去作用了。桓温于是将殷浩的罪状上奏,请求朝廷将他解任。殷浩失败的事实明显摆在眼前,朝廷只有将他解任,降为庶人,流放至信安。这是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的事情。
自此以后,东晋江山内外大权全归桓温掌握。
殷浩失势后,桓温再兴北伐之军。不过他对东晋的实力是颇有自知之明的,即使光复北方,东晋也根本没有统治的军力和财力。
“若只是为了蹂躏,这倒办得到……”
桓温有了这个想法。如果是以此为目的,就应使用另外的战略及战术。他于是率领军队攻到长安附近,却没有一鼓作气攻陷长安,而是突然转变方向,突袭洛阳,暂时占领了这个地方。
桓温为何如此做呢?——目的在于博得人心。
自从四十多年前旧都洛阳被异族夺走以来,东晋人民最热切的心愿就是光复北方。完成这件事情的人一定会成为民族英雄。桓温占领洛阳后,凯旋回归荆州。他已是国内名气红透半边天的人物。不久,他进入首都建康,开始掌管国政。
东晋穆帝不到二十岁就去世,继位的堂弟司马丕(哀帝)也在三年后殁故。在这之后即位的是哀帝之弟司马奕。
桓温这时已成为大司马。
——男儿若不能流芳百世,就应遗臭万年。
据说,桓温嘴边常挂着这句话。
想要以禅让的形态成为天下之主,必须先把自己的力量显示出来。什么是最强大的力量呢?——将天子废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大实力者。
皇帝司马奕身体虚弱。桓温便制造谣言四处散播:帝有痿疾。
“痿疾”指的是性无能。这样的皇帝当然不可能传下皇统,但司马奕却有三个儿子,这该做何解释?
——那些都是将心腹相龙、计好、朱灵宝等人以侍从身份雇用,使之入宫与田氏、孟氏等女官交媾而生的儿子。
桓温先使这个谣言流传出去后,才废了皇帝司马奕。之后,在他的拥立之下,登基的是多年辅佐穆帝的皇族最大长老司马昱,是为简文帝。这个人虽已年逾五十,而且多年担任国政,但得到的却是“做事慢吞吞,脑筋不灵光”的批评。桓温就是看中这一点才立司马昱为皇帝的——这样的钝才当然守不住东晋社稷。
简文帝即位不久后就病倒。正因为个性温吞,于即位翌年死去的他,对禅让之事并没有做出决定。心急的桓温,意图在简文帝在世期间完成禅让大事。
——国家之事委由大司马(指桓温),如同诸葛武侯、王丞相。
这是简文帝在遗诏中之语。只说“委由国政”,而没有说“让予帝位”。况且语中所提的诸葛武侯(孔明)和王丞相(王导)都是以宰相身份担任国政的人,两个人都没有就帝位。简文帝之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
桓温为之切齿扼腕。
“等着瞧吧!我一定会以自己的实力登上皇帝宝座的!”
不管怎样,他是一手掌握东晋军权的人。由于做事温吞的老头子欠缺决断力,所以禅让之事一时拖延,但这个愿望一定会有实现的一天。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