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天下只是虚名而已,实际上是刘裕所统治的江山。身为县令的陶渊明,等于领着刘裕所给的俸禄。
“这样的日子过得实在无聊。”
陶渊明时常呢喃这句话。既然不满于现实,大可以辞职不干。但辞职的结果会如何呢?——对政府不满而辞职——倘若被视为如此,就等于被烙上不满分子的戳印,以后会成为“必须注意的人物”,甚至可能因辞职而惹祸上身。
就在这个时候,陶渊明嫁到武昌程氏家的妹妹去世。
“这倒可以作为借口。”
陶渊明心想。作为一家之主的自己,非处理许多家务事不可。就利用这个机会辞官归农吧!
陶渊明于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辞去彭泽县县令职务。有名的《归去来辞》便是这个时候作的,他当时四十一岁。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以此开头的《归去来辞》,叙述的是他辞职的理由,全篇大意要约如下:
——我的个性爱好自然(爱好自由),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矫正。辞职后或许会挨饿受冻,但我却不必为过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方式而心生苦恼……
这篇文辞颇有为自己辩白的成分。若不如此,自己便很有可能惹上极大麻烦。刘裕对桓玄派人士的肃清作业正在进行,要是对政治表示一丝不满,刘裕会毫不容情地把往年的同僚也划入肃清的对象吧?
贵族出身的桓玄急欲创建自己的王朝,出身微贱的刘裕则持慎重态度。他的企图是,慢慢摧毁反对派,等待机会成熟。
陶渊明以几近执拗的态度,作出许多赞美田园生活以及酒的诗。之所以如此,为的是要掩饰他的政治态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虽然不是以酒为歌咏的对象,陶渊明却把它列入以“饮酒”为题的诗集中。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刘裕攻打南燕首都广固(山东省益都县),掳获国主慕容超,将之送至建康处斩。
由桓温的事例可以知道,在东晋掌权最好的方法是完成北伐。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再度兴兵北伐,攻灭了后秦。后秦是向苻坚要求“传国之玺”的姚苌所创立的政权,姚苌之孙的国王姚泓,同样被送至建康问斩。
刘裕又向皇帝宝座迈进了一步。翌年,他成为“相国”,并且晋升为宋公。这个过程与曹操成为相国和魏公如出一辙。宝座已在眼前伸手可及之处,而刘裕却相信“昌明之后有二帝”这个如真似假的预言。昌明是孝武帝的字。
“我可没有耐性等太久啊!”
刘裕先叫人把安帝扼杀。虽然安帝和废人已没有什么两样,却有司马德文随时侍奉在侧。奉刘裕命令的王韶之,利用德文因病外出的机会,一下子就把安帝除掉了。
司马德文随即即位,这是恭帝。
“这是预言说的二帝的第二个——”
刘裕将是下一个皇帝!
禅让之事于公元420年举行。这也是刘裕——即宋武帝的永初元年。
在这之前有过禅让之事的原皇帝——后汉献帝和魏元帝——都得以安享天寿,这两个让位的皇帝都比受让帝位的魏文帝和晋武帝活得长久。让位后被杀之事从未有过,然而刘裕却于受禅让的第二年将恭帝毒杀。以刘裕的性格来说,原来的皇帝还活着,是一件让他难以忍受的事情吧?
除了皇帝以外,刘裕更把反对派、甚至一起行动的同志一一肃清。于毒杀恭帝的翌年(公元422年),武帝刘裕死去,享年六十七岁。刘裕的国号为“宋”,而十世纪至十三世纪期间有与此同名的长命王朝宋,因此,前者亦被称为“刘宋”,以资区别。
“刘裕也死了……”
陶渊明搔着白发独语道。这时候的他已五十八岁。他后来又活了五年,于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九月去世。他为自己作好挽歌,下面是其中部分文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