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150)

2025-10-09 评论

    副首相沈约进入建康王宫的纪录保存库,开始编纂前代历史。他第一个着手编撰的是刘氏宋王朝的历史,这个纪录被称为《宋书》,流传至今日。
    沈约一边翻阅纪录,一边把想到的事情向武帝进言。
    “过去的事实是反映现在之正邪的镜子。”沈约说。
    “朕已创建新王朝。这个时候,依照惯例,除了即位仪式以外,还有些什么事情必须做呢?不是还有任命文武百官啦、授爵啦等等事情吗?”
    “除了群臣以外,还有授赐爵号给外藩之事。”
    “这可以比照前代的方式进行吧?”武帝问道。
    “位阶应该要比前代高才行。”沈约回答。
    “那你就看着办吧!”
    “应该授予爵号的,有高句丽王高云、百济王余大和倭王武。其中的倭在海的彼方,宋代时曾经多次派遣贡使前来。依据纪录,倭王派遣前来的贡使有赞、珍、济、兴等人,倭王武则于宋灭亡的一年前派使节来。……宋顺帝因而下诏叙武为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
    “安东将军……比这更高的位阶是什么呢?”
    “应该是征东大将军吧!”
    “反正只是遥授而已,干脆大方一点,就给他这个爵号吧!”武帝道。
    武帝于即位翌日,就授予倭王新爵号。这并不意味倭王的使节刚好于这一天来到建康。王朝的交替及新帝即位的情报,以当时的交通状况,当然不可能很快传到位于海东的日本。这是所谓的“遥授”,虽然当事人未前来朝圣,但王朝却主动以此施予恩威。
    “他们迟早会派遣贡使前来吧?……只是,这二十年来没有入贡的纪录,所以不知道倭王武是否仍在位?”
    “或许他们正在忙些什么吧?这许多年来,我们也忙得头昏脑涨……因为这二十年当中,我们有过一个王朝灭亡的事呀!”
    梁武帝说后挺起胸脯来。
    “我建立的王朝是不会短命的。我一定要让它永远存在,这我一定做得到!”
    他摆出一副自信满满的态势。

    达摩到中国来也是这个时候的事情。他是南印度香至国的王子,因担忧正法在边地衰落而来到中国。相较于过去的鸠摩罗什等外国佛僧取道西域——即丝路,达摩则是经海路由南方来到中国的。据传,达摩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终于悟道。南北朝时代,这位外来高僧好像曾经南北往来无阻。
    梁武帝会见达摩大师,与之有质疑和应答之事,流传迄今。至于是否属实,则无从稽考。不过武帝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则是事实。武帝曾经有过“舍身同泰寺”的举动,这是指他为了伺候佛,表示愿意为寺僧的奴隶一事。群臣为此大为惊恐,立即以巨款将皇帝由此寺赎回。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朝诗人杜牧题为《江南春》的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南朝佛教的盛况。
    梁武帝年近四十尚未生子,到受禅让的前一年才喜获麟儿,取名为统,这就是因编纂《文选》而著名的昭明太子。南朝文运之盛,由此可见。可惜的是,昭明太子于三十二岁就殒命。他的父亲武帝则活到八十六,这就未免过于长命了,在其治世的后半段,由于皇帝老迈糊涂,国政因而颇为紊乱。
    不知道达摩见到的是几岁时的武帝,总之,由于两人相谈不甚欢愉,达摩因而前往北方。
    佛教在北方的北魏也非常盛行。太武帝废佛之事已成过眼云烟,佛寺又在各地林立。杜牧诗中吟咏江南“南朝四百八十寺”,北朝则有佛寺二万的纪录。不知这个记述是否有些夸张,或者连同小祠也计算在内,总之,佛法兴隆是确实的事情。
    昙曜开始建造云冈石佛是公元454年的事;洛阳龙门石窟开始挖掘是公元493年的事;永宁寺建立九层塔,则为公元516年之事。据说,九层塔高达九十丈。虽然当时的“丈”较现在为短(大约二点四公尺),但少说也有两百公尺以上的高度,何况上面还有十丈(二十四公尺)高的刹(相轮),因此,塔上铃响时,十里外的地方都听得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