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30)

2025-10-09 评论

    袁绍是反董卓联军盟主,但盟主并非主君。而袁绍却以主君自居。被他以家臣对待的盟军诸将,便心生反感。由于这是弱肉强食的时代,所以,各派阀首领只是在“依靠大树有柴烧”心态之下,才奉他为盟主的。等到自己有充分的力量,就纷纷自立,这是自然趋势。
    这时候曹操的实力,也已到了半独立的程度。
    董卓被杀的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于寿东与青州黄巾军交战,虽然丧失盟友鲍信,最后还是追击黄巾军至济北,并将之击溃。据传,此际投降的黄巾军达三十万之多。
    史书如此记载,但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呢?
    曹操是后来取得天下的人,所以有能力留下有利于自己的历史纪录。这样的纪录能完全相信吗?
    说黄巾军“投降”,实际上好像是“媾和”才对。
    战斗开始时,青州黄巾军为数三十万,而投降时的人数也是三十万——这个纪录,显示黄巾军未因战斗而折损一兵一卒,也就是说,两军未发生激战。一般而言,当时的战斗,除非折损一半以上之兵员,否则是不会投降的。
    事实好像是曹操与青州黄巾军媾和,取得三十万军兵后,以此力量为后盾而自立。从此以后,曹操军中有以“青州兵”为名的精锐军团,大大地发挥了威力。
    收编青州兵后,曹操再也不需要袁绍这株“大树”了。
    就袁绍的立场而言,“家臣”如此脱队,当然影响他的战力。
    ——就算冒险,也得雇用吕布这个危险人物!
    现在,袁绍和其幕僚只有如此做了。
    当时由于饥馑,难民层出不穷。这批难民为寻觅食物,开始组织团体。事实上,他们不如此做是没饭可吃的。他们袭击各地官府,大肆抢夺官库粮食。
    这样的难民团体,在袁绍据地附近屡次展开游击战。
    ——自家附近必须好好清扫一番。
    有此想法的袁绍,遂与多年敌人公孙瓒缔结和盟。
    刚好这时候,长安朝廷派来一个叫赵岐的人,正在致力斡旋东方诸将之间的和解。公孙瓒此时也已精疲力尽,所以,双方遂乐意接受赵岐调停,同意退兵。
    袁、公孙之和解是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元月间之事。
    “他们乱来,我们当然也可以乱来啊!”
    这是张燕的口头禅。
    张燕是难民团体的头目。“张燕”不是他的本名,他由于动作轻快,因而有“燕”或“飞燕”之称。难民团体的头目尚有于毒、青牛角、李大目、左髭丈八等人,使用的都不是本名。他们都是亡命之徒,之所以使用假名,为的是怕连累家人吧?
    难民团体常常出没黑山一带,政府军遂以“黑山贼”称呼他们。
    农民为何陷于饥荒呢?天灾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大的原因在于人祸。他们辛勤工作,等到收割期来临时,突然出现的军队,把他们的收获悉数抢去。农民因此失去勤劳意愿,便弃土地而流亡。
    政府军时常掠夺他们,既然如此,咱们也来抢官库粮食,这有何不可呢!
    张燕的这番说词,一下子就引起了农民的巨大回响。对!现在只有这样做!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官库,政府军队当然会极力防卫。但,难民团体由于不战就没饭可吃,所以个个抵死奋战。
    于毒率领的数万“黑山贼”袭击邺城时,发生了杀害该地太守并抢夺官粮的事件。
    这是袁绍的地盘,被杀害的太守更是袁绍任命的人。袁绍无论如何都非讨伐黑山之徒、清扫自家附近之地不可。
    与公孙瓒媾和以及雇用危险人物吕布,都因这起事件而有考量余地。
    袁绍军于鹿肠山包围于毒军五日后,终于将之攻破,继而北上,最后斩了左髭丈八。
    而张燕率领的精锐黑山军则据守常山,负隅顽抗袁绍之攻击。常山之役时,吕布终于出阵为袁军作先锋。
    “这些乡巴佬,看我把他们打得片甲不留!”
    吕布如此豪语。他的故乡五原在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地方当时已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圈子。游牧民族都是逐着水草、自由移动的,他们向来瞧不起死守土地、依靠耕作维生的农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