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绿旗营(汉人部队)军官的军阶序列如下:
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额外外委
提督是从一品官,总兵是正二品官。大体上可以这样来理解:参将以上相当于将官,游击至守备相当于校官,千总以下相当于尉官,从九品官的额外外委相当于中士。
副将是从二品官,沈镇邦的顶戴应是起花珊瑚。现在他官帽上光辉灿烂的起花珊瑚被摘去了,这真是祸从天降。
可怜左营都司陈显生也遭受了摘顶之灾。他给林赛的一封信至今仍保存下来。信由这样值得嘉许的词句开头:“中华与贵国相距甚遥,四海之中人皆兄弟。”信的大意说:我被摘去了顶戴,乃是我的命运,并不抱怨。唯恐贵船妄听人言,来到本地,累及于我。本地地瘠人贫,年岁饥荒,不足以糊口,哪里还有能力购买那样大量的货物。应是估计错误,还是打消念头吧。值此天气放晴、风平浪静之际,正是驾船放洋的好时光。如若停留不去,我等将获重罪。我和您“无冤无仇”,岂忍坐视我遭此不幸?信的结尾说:“务祈速挂帆开往,俾我等免于重咎。”
这完全是一种哀诉,很有点像求雨时致天帝的祈祷词。
阿美士德号在福州的重点是进行商业上的调查,其次才是军事侦察。
茶叶一向是英国主要的进口商品。而福州是茶叶的集散中心。如果直接在福州购买茶叶,比在广州每担(一百斤)要便宜四两银子;而且茶叶在福州可以经常保证大量供应,不必担心缺货。——林赛等人了解了这些情况,另外还详尽地调查了英国商品在福州的市场情况等。
阿美士德号达到目的后,优哉游哉地离开福州出航了。
福建巡抚魏元烺却洋洋得意地上奏说:
……率同舟师,示以声威,尾追驱逐,该夷船于十八日由东北外洋远飏无踪。……
这完全是撒谎。说起来好像是要人家滚蛋,用武力把人家赶走的,其实是拱手礼拜,求人家撤走。
2
厦门的陈化成和福州的魏元烺都把夷船长期停泊说成是由于天气的原因。浙江也是如此。
阿美士德号离开浙江后,直奔上海。从江南洋面进入吴淞口是六月二十日。第二天——二十一日到达上海。
林赛给地方长官发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叙述了近百年来中英贸易发展的状况,宣传了开港的好处。
当时的苏松太道是吴其泰。他用老一套的官僚语言答复说:本地一向禁止对外贸易,快去广州进行交易吧!
可是他在信中使用了“夷商”一词,林赛抗议说:无法忍受此种凌辱。这是有关本国体面的事。大英帝国不是夷国,是一般的外国,云云。
对此本来可以置之不理,而吴其泰却说什么“夷”并不是贬词,是“外国”的同义语,还郑重其事地引用了孟子的话:“舜乃东夷人也。”
舜是中国最大的圣人。
阿美士德号也有一个汉籍癖的传教士欧兹拉夫。他在第二次抗议信中引用了苏东坡的话:“夷狄不应以中国之治治之。”
这是带着轻蔑的意思来使用“夷”字的例子。
吴其泰没有办法,尽管觉得可恨,还是让了步,把“夷商”改写为“该商”。他叹了口气说:“偏偏在总督、巡抚都不在的时候,这倒霉的夷船闯进来了!”
两江总督陶澍在江宁(南京)。江苏巡抚林则徐已经在二月任命,为什么还不来上任呢?
清朝的官制以相互钳制为基础。例如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六部,均任命满汉尚书各一名,即每个部都有两名大臣。地方官也是如此,各省有巡抚一人,但在巡抚的上面,一省或数省重叠设置一名总督。
江苏省也有相当于省长的巡抚,此外还有管辖江苏、安徽、江西的两江总督。
总督陶澍正急急忙忙赶赴上海,巡抚林则徐也由山东进入江苏。
不过,林则徐到达上海不久,那麻烦的夷船像是把他等到了就扬帆开航了。
巡抚到任是七月五日,阿美士德号在上海停靠了十八天,于七月八日离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