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品味(49)

2025-10-09 评论

    你若不幸常常官司缠身,你随后就会发现,法律几乎全是由灰色地带组成的。而且,这些灰色地带还十分、十分受人重视,因为它能给人很多机会,以十足专业的口吻大说空话。在这团不清不楚的迷雾当中,唯一有可能露出清楚微光的,就是你的案子正好是另一个案例一模一样的翻版,那案例50年前就已经宣判,而且迄今皆未改变。而这就是他们得意洋洋拿出第二种秘密武器的时候。
    案例!这玩意儿既省力又有权威,多棒啊!每当律师苦思不解的时候,便会向案例求援。当他要摆平对手时,也引用案例。当他反对对方提出的法律新解时,便反驳无案例可循。然而,这案例到底是什么东西?就是前人提出的意见,因时间流逝而德高望重,但仍只是一项意见。“案例”,可能是法学字典里面最受欢迎的一个词儿,而且还有一大优于灰色地带之处,那就是案例让律师可以果敢决定,但不必为他的决定负一丁点责任。
    对法律人拐弯抹角的性格说了这么些低毁的话之后,就此打住吧。接下来要转到收费和开销的问题上;一般人对法律人的态度会由半信半疑变为怒不可遏,最主要还是在这方面。
    我们不全都看过不少案例,费用高达数十万美元,和解金额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吗?但是这些数字灌水灌得实在太荒唐了,跟预算赤字一样,根本不能当真。这些数字都不实在。不过,这些数字倒真的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些有力事证,说明天下的律师全都患有一种强迫症,见人有难便要趁机榨光每一毛钱。这未必就是让坏人罪有应得,或是为正义订个公道合理的价钱。这只是敲竹杠的心态,自然而且必然的结果。
    所有的律师都有这种心态。他们自己也无能为力,这是基因的问题。而且事不论大小,由数百万美元的官司到鸡毛蒜皮、稍纵即逝的小事,在在不会放过。即便没办法马上捞到一大票,几个零头也可以。我自己就曾为了一杯咖啡和10分钟的闲聊而付了150镑;不过,这闲聊至少还是在办公室内聊的。我有个朋友,有次居然因为打个电话邀他的律师出来吃饭,就收到帐单了。我没问他,他的律师花时间白吃白喝一顿是不是也要开帐单,不过,若是这样,我也见怪不怪。
    我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我听说目前律师业的人口成长率,比总人口成长率要高得多。律师就像一窝窝小鸡一样不停孵了出来,这整个国家迟早会被律师占满。届时,到处都会像洛杉矾一样,律师数目超过居民。比较有钱的人家会雇个律师住在家里。诉讼在以前只是有钱人的嗜好,到时也会取代棒球、足球,成为主要的休闲活动;而贝里兹(Berlitz)语言中心也会开设“法人法语”的课程。我可以看见未来,那是片灰色地带

    我太太好客到无可救药的地步,而我们住的是普罗旺斯。这实在是个大不幸的组合,假如你像我一样,心里隔三差五就会向往一下遗世独立的生活,规律的起居,井然有序的日子,有时间读书,还有其他种种“埋”身乡野的好处的话,我就发现埋都埋不起来。老是有人会到这里把我挖出来。
    我们刚搬到这里来的时候,就在访客留言簿上,看见未来会是怎样的端倪了。这本簿子的页角一页页卷起来,酒渍愈来愈多,里面写满各色意见,常常是前言不对后语,讲些水管、饮食,整体服务水准以及顾客满意度等等事项。去年岁末之时,我把簿子看了一遍。从10月到圣诞节这段期间,房子只有我们自个儿的时间,总共是IO天。10天没有客人留宿的日子,这是我们的低峰、淡季时期。至于夏天那几个月份,留言簿里是啥模样,我讲都不敢讲。
    我这不是在诉苦,而是想要拿这当作资历证明,证明我有资格——搞不好还太有资格——说一说开放自己的住家招待一批批络绎不绝的访客,有何甘苦。你一定可以从我们这里学到一些教训,就算你住的地方高居四楼,得爬楼梯,只有一张沙发供客人睡觉,也一样。
    客人若是会占去你们一大部分的日常生活,你就有十足的理由,把客人算进家用里面,视同其他正常开销,例如酒、洗衣费用等等。你将客人视同一项开销之后,自然就很难不把你用在重大投资上的考虑标准,像买一辆车之类的,同样用在这上面。这时,你就会开始看看(售后)服务成本,每加仑(酒)行驶哩数,折合多少钱,以及其他比较偏向技术面的细节,像是早上启动(起床)的性能等等。这些都因人而异;天下的客人,没有一个生来一模一样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彼得·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