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引(39)

2025-10-09 评论


    要知“天游叟”个性偏激,平日独往独来,落落寡合,寥有知己,不禁推许“鹤云上人”为他有生以来唯一可推心置腹之人,最後,“天游叟”自动提出“武学”二字,颇有沾沾自得之意。

    “鹤云上人”微笑道:“文武之学,浩紧若海,而且学也无涯,生则有涯,以弹指百年光阴,苦苦所得不过沧海一粟也,何况老袖五蕴皆空,心若止水,故老袖从不以“武学”二字与人恃强争张,深恐性为欲汨则乱:心为物动则争。”

    “天游叟”明知“鹤云上人”所说为至理名言,却坚请证招一试;“鹤云上人”强他不过,於是定下百招为限,只守不攻,近身五尺直径画一圆圈,如被“天游叟”迫出国外一步便是输局。

    “天游叟”深信自身武学,已悟彻精微,窥尽玄奥,哪有百招之内,犹不能迫其出得圈外一步?

    心中大是不服,一上手“天游叟”即展出平生绝学,每招每式,无不是夹著凌厉真气,更以手法之玄诡电疾,为武林之罕见,直见当场沙飞石走,木断枝溅,凌厉无俦。

    “鹤云上人”只在圈内身形飘忽,腾身游走,快得简直就像一团灰影,走至五十招外,“天游叟”改用阴柔手法,欺身进招,但手指一递在圈内,即觉手指沾滑走空,只见“鹤云上人”所展的,似为武林绝传的幻形迷离身法,鱼龙变幻,极尽奥诡,以“天游叟”这等渊博精深的武学,竟瞧不出他那身法的先後方位,不禁深深钦服。

    走到第一百招“鹤云上人”故意被“天游叟”一招“白凤弯翅”迫得踏上圈线,攀成和局。

    “鹤云上人”虽做得天衣无缝,一丝痕迹不露,这情形“天游叟”哪能不心中有数,怀德感恩殊深。

    临下山之际“鹤云上人”执著“天游叟”双手怆然道:“老袖与姬大侠已是年邀花甲,人生几何?好蛄岁月,屈指可期,茫茫人世,这红尘十丈中都是罪恶,有几个能得明理见性的人,所以我佛说,佛门广大,无不可度之人,就是针指此点;此为一别,料成隔世,老初知姬大侠是个面冷心热之人,相见无期,奉劝姬大侠善体天心,得饶人处又饶人。”

    “天游叟”深为叹服,自许“鹤云上人”为他平生唯一知己,拜别下山,兹是偏激之行,减除不少。

    武林中本是是非之源,见“天游叟”一反其以往好杀喜斗之性,竟纷纷说他被“鹤云上人”痛惩,身蕴内伤,从今以後,不能与内家高手过招。

    此一传说,绘声绘影,有人还说确实曾目睹他与“鹤云上人”过手情形,一时轰动整个武林中,传到“天游叟”耳中,他只笑笑,也不当一回事,他自西昆仑下来後,性情大变。

    “天游叟”是个嗜武成癖的人,尤其他孤独成性,整个精力全部沉浸武学之中,他自觉本身武学,尚未至尽善尽美之境,耗费了三年工夫,自创了“九曜星飞十三式”并绘予册上,专门克制“鹤云上人”的武功,在西昆仑与“鹤云上人”交手时,细心观察“鹤云上人”每一招精诡处研磨出来,他无意再上西昆仑找“鹤云上人”印证,常思觅一根骨上乘,心性良善之少年做为传人,将来可找西昆仑门人试招,是否可称武林第一绝学?

    匆匆又三十年,始终未觅得一个传人,他也萍综未定,畅游天下名山,不料遇上了广西大明山三邪,羞辱他败在“鹤云上人”之手,不自洗雪,反自苟延,真恬不知耻。

    “天游叟”一时激发好斗之性,与三邪各以平生绝艺做生死搏斗,大明三邪也是功高一世之魔头,三人联手快攻,雷厉电闪,虽然如此,双方并无胜负,“天游叟”遂反唇讥笑三邪自不量力,如不心服,何妨定下三年之期再较一局?

    自是每三年总有一次生死搏斗场面,地点每次却有变更,最後一次,即就是在小五台山,“天游叟”不禁对此极其厌烦,心想大明三邪说是淫恶无数之魔头,何不稍费心计将他们除去,也好为武林中做一项盛德?

    於是他取出千年蛇毒晶锭,设置在涧泉中,再相好动手地点,等三邪一来,出言相激三邪不觉堕入计中。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武陵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