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棍僧(16)

2025-10-09 评论


    昙宗道:"有秋婆婆照顾,一时倒也过得去。唐公的人提没提何时接孩子走?"

    "唐公只带来了一些银两,看来一时还有难处,只怕还得拜托师弟再继续照管一些时日。"

    昙宗点点头:"也只能这样了……"

    慧玚望了望北斗七星,见月已西沉,天色漆暗,便站起身来,说了声:"唉呀,师弟,我还有一样急事,先去了",话音未落,人早已呼啸一声没了踪影……

    龙行生雨,虎行生风。

    慧玚的身影消失于暗夜的同时,天空有数点雨星洒落。

    大师兄慧玚虽说并无昙宗的清静心绪,毕竟也有近三十年的武功精进,加之出家以来十几年的参禅修佛和师父的亲传亲授,一套降龙十八掌早已修练得炉火纯青,禅武功夫也是相当惊人了……

    昙宗就着月光,匆匆浏览了一下世民来信的大意,迅速将信撕成极碎的碎片洒入河中。遥望明月星辰,暗自思量,如何才能婉拒唐国公和二公子的一片真情诚意。

    他和慧玚不一样的是:他早在出家为僧之前,便已然勘透了生死轮回、参透了福祸无常。而皈依三宝以来,无论潜心修行也罢,禅武精进也好,护法护寺、教习众僧,已不仅仅只是为武而武了,而是为了能够震慑邪恶,最终达到一种不武而屈人之武。

    在他的心中,"武"的最高境界不是为了彰显武功,汗马提剑以封公侯,甚至也不是一时的、可迫使对方被动的、暂时的"止戈"。

    他心中武的最高境界,应是足以能令天下人间,令芸芸众生心甘情愿的、永远的"戈止"。

    从武到"止戈",再从"止戈"到"戈止"的境界,是佛之无边无际的大慈悲境界。

    风云如来神功的悟破,越发令他心境骤然明澈清净,越发令他参透了生死因果,参透了红尘世间王权兴代的无穷无尽的征战杀伐的暴虐本质。

    他又岂肯自堕苦海?

    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究竟如何才能使"武"过渡到"佛"的途径,是他还须一生求索的终极……

    大隋陛下杨广下朝之后,径直来到皇后的中宫。

    踏上凤阶,透过弘仁殿的敞开的窗棂,杨广看见厅内花团锦簇的一群嫔妃们,正低头围着一身胭红襦裙的萧皇后,不知在瞧着什么?

    小太监正要通报,却被杨广悄悄拦住了。

    风采翩翩的杨广悄悄迈过门槛,踱到案前,俯身去瞅时,只见皇后伏在大大的紫檀画案上正在作画。

    众嫔妃和皇后忽然觉得站在一边的小太监和女官们的神色不大对头,转脸时,突然发觉一身明软罗龙袍的陛下驾到,众嫔妃接驾不及,一时又惊又喜又忙问安。

    杨广挥了挥,令诸位嫔妃免礼,径直来到案前,见案上原是一幅题名《江南烟雨琼花图》的画,见画中山水缥缈、烟雨琼花,一位美人倚栏远眺,意境悠远,令人心醉。

    后面还有萧后刚刚题了一半的诗,墨迹未干,香润犹在:

    翠钿斜玉树,

    绿髻曳琼华。

    陛下微微一笑,接过萧皇后的笔,略一沉吟,添上了两句:

    烟幽前溪柳,

    雨瘦后庭花。

    嫔妃们凑近前去,轻言细语地读了一番,纷纷俏笑夸赞起来,这个说幽雅飘缈,那个说凌然清奇。

    不料,萧皇后一俟看见陛下所添的两句诗,心内竟蓦地一沉……

    萧皇后是八九岁上便被大隋独孤皇后接到大隋后宫一手抚养长大的。又为她专门遍请了境内名家大儒,为她传授六经。她每天跟在母后身边,自小跟母后学习参禅打坐,久而久之,也颇懂几分吉凶福祸的占卜之术。

    今天陛下所添的两句诗中透出的谶兆,实在令她感到心惊——她记得,当年,先帝杨坚曾作过一首"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的诗,独孤皇后闻知,当时便感到骇异:"天哪!陛下如何发此悲谶?"果然,时日不久,三儿子便一病不起……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