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棍僧(19)

2025-10-09 评论


    面对八方动荡的局势,他突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惊恐和惶乱。

    帝宫已几番闯入刺客。

    他要尽快避开某种越来越逼近的危机,尽快寻求一方清静安全之地,好好地喘息一番……

    武卫大将军宇文述请来占卜者——陛下大利南方。卜者的话,正好暗合了他的心思:凭借着长江天堑,凭着无法逾越的长江天堑和强大精良的大隋水军,凭着身边左右十几万骁果军*和武卫将士守护,到了南方,不独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以安憩和休养,而且,不管是调兵遣将,还是平乱讨贼,他都可以静下心来,与群臣从长计议了。

    只要他这个一国之主能够安然无恙,大隋总有彻底平定叛乱的一天。

    前往江都巡游的诏命一下,朝中百官果然俱都拚死阻挠。右候卫大将军赵才格外执着,一次又一次地上表,说什么"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长安京师,以安亿万庶民,万不可久耽于东京,更不可南下江都……"

    其实,这些道理,做为一国之君他什么不清楚?什么不明白?还用得着他们一个个絮絮叨叨、满篇废话?

    他实在忍无可忍,喝令左右将赵才拿下,押入大牢!他以为,如此一来,朝臣便明白自己是去意已决,再无敢阻行者。他没有料到的是,拿获了一个赵才,朝中一下子又出来了那么多不要命的张才李才王才,冒死上谏者竟然不绝如缕。甚至,连市井乡野的布衣百姓也设法上书,阻挠他南下起来。说什么"陛下若遂幸江都,恐天下非陛下之有!"

    他再也不耐烦了:诏命,所有敢谏阻南巡者,无论王公百姓,格杀勿论。

    一连斩首数十人之后,果然,再也没有敢多嘴多舌的人了。看来,不独自己怕死,原来,天下所有的人都一样怕死!

    一再催逼之下,他的龙舟,皇后的凤船,还有乘载王公大臣和后宫妃嫔们的凤阁水殿,乘载武卫骁果将领的数千艘大中小型船只,终于全部竣工,分别从江都、信州等地沿大运河相继驶入洛水码头。

    今天,当他看见龙舟凤船和大小船只已经整整齐齐地停泊在洛水码头,绵延排列数十里时,他反倒觉着,其实,这些船只要等在这里,眼下正值暑热天气,启程的日子往后拖一拖也不妨。

    他想再看看,各地讨伐平定乱军的形势如何……

    *骁果——帝京宫掖禁卫军队。

    夜幕笼罩的柏谷寺,幽谧而深邃。

    觉远和觉范二人坐在寺外的河畔,屏神凝息,静静打坐。

    每晚,一个时辰的参禅打坐,是师父昙宗为他们俩规定下每天必做的几样功课之一。

    沉静的山野蓦地飘来一串悠扬的笛声——

    是铁笛行者灵宪师叔!

    灵宪师叔倏忽来去之时,大多都会伴着一串悠婉动人的笛声。

    灵宪师叔原是南方一个禅林的行脚僧,前两年才挂单驻锡少林。性情孤僻,从不合群。因知兼上院的唱颂领奏,只有逢场面较大的法会时,他才会和众僧一起,为法音领奏。

    灵宪师叔的打扮也与众不同,出家多年了,却是即未剃度也未受戒,一支大青笛片刻不离身,看上去不像个出家人,倒更象个游历江湖的神秘侠客,人称"神笛行者"。因未剃发,平素总是一条抹额勒住一袭长发,除了上殿做佛事,一般也不大穿僧衣。时而一身羽白,时而一身湖青,飘飘逸逸的来去无踪。

    灵宪师叔须臾不离的那支大青笛,觉远曾亲眼瞧见过:此笛远比一般的笛子要粗大得多,二三尺长,除了吹奏时拿在手中,平时总是斜插在腰间的一只麂皮笛囊中。他和师弟觉范夜晚参禅功课时,时常听到灵宪师叔的笛声。

    往往,灵宪师叔的笛声一扬起,众僧们无论在做什么,都会停下来,静静地,合十屏息,凝神仔细聆听一会儿。那笛声,仿如夏日清风秋夜明月一般,即刻便能令人心神宁静、心无杂芜。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