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棍僧(73)

2025-10-09 评论


    天大亮时,突然来了一群当兵的。看他们的衣裳,不是大隋士兵,见明嵩和觉范两个和尚在救人,有一个当官模样的人跑过来一看,见虽有他们的伤兵,却也有大隋的士兵时,抽刀就要砍去,明嵩急忙一把拦住:"阿弥陀佛!施主,请刀下留人……"

    "和尚闪开!不然我连你也要砍了!"

    明嵩不松手,仍旧口念佛陀:"此时已非战时,将军一念善生,必将功德无量啊!"

    一旁,几位受了重伤的李密的士兵受伤后一夜昏迷,伤痛生死,此时也已悟透,也都喘着气求那位将军:"大哥,这位师父说得对,这位师父是从死人堆里把我们扒出来的,请你刀下留人一命吧。"

    当官望望那位满身是血的大隋士兵,再看看慈眉善目的明嵩和觉范,一时不觉动了恻隐之心,转身去了……

    旁边那位李密的士兵,虽说师父也为他施了急救,却因伤了内脏,没法子救了。他满眼都是求生的希望,他把觉范当成了他的弟弟,紧紧拉着觉范手说:"救救我,弟弟,你让这位师父救救我。你嫂子快生了,你还小,我不能丢下你们……"

    他到死都没有阖上眼睛,到死都抓着觉远的手……

    师父明嵩抚上了他那双眼睛时,他同时也松开了紧抓觉范的手。

    觉范望着他,突然失声哭了起来。

    "他把我当成了他弟弟,他的眼光很温柔……很清澈……"觉范说。

    觉远听着,泪如雨下……

    "那些惨败一方的伤兵,伤势轻一些的,或是被俘了,伤势不重不轻却走不了路的,只要被发现,当即便被砍死了……"

    觉远阖目持号:"阿弥陀佛……"

    觉范眼里噙着泪说:"师兄,只有见到那种情境,你才会知道,人世间,什么是最大的无常!正常的生老病死,在那里根本都算不什么了。战争,战场,只有那里,才是人间地狱,才是人生世事上最大的无常啊!无常,无常……"

    觉远望着一下子显得成稳的师弟,一颗心骤然酸痛难禁!哪里料到,师弟出门的这些日子,果然是去救助伤兵去了,而且,竟然还亲眼目历了如此的人间悲惨……

    他一面流着泪,一面哽咽持号:"阿弥……陀佛……"

    隋开皇以前,柏谷屯这一带的土地山林,统是前朝的几位宇文氏王爷的封邑之地。柏谷坞一带的百姓,很多是北周王公大臣家的公私奴隶和佃户。

    开皇初年,隋文帝一道诏书,把柏谷屯附近的万亩良田统赐予少林寺为寺田。佛徒以慈悲为怀,每亩地的田租定量比以往要低一到两成,百姓的日子便开始宽松一些了。

    寺外那方浩大的晒麦场,平常众僧用它做习武演阵的校场。到了夏秋两季收获时节,就成了寺院收租晒粮的临时场地。

    每到纳粮季节,周围山下方圆百里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便会车拉牛驮人挑肩扛的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来交纳地租。每天天刚蒙蒙亮,麦场上便人山人海赶集一样,场当中堆着山一般金灿灿的麦子。场地四周摆着收租过秤所用的大大小小的斗、升、斛、筲之类,还有摞得齐人高的一捆捆的麻袋苇席。

    听说耕种少林寺的寺田,佃租比别处要低,庄子里陆陆续续来了好些逃荒的人,或托亲靠友,或直接跑到寺里来,希望能求租到几亩寺田。有些没有居身之处的佃户,寺里的僧人还会下山帮他们搭建茅屋。三十多年了,柏谷坞村子越来越大,姓氏也越来越杂了。年景不好时,山寺怜悯众生,张贴露布,酌情给予减免甚至搭棚赈粥。百姓们有了什么病痛甚至红白喜事时,寺里也会派人出面参与。

    东家和佃户之间,百姓和寺僧之间,一直都是相帮相助的,不管彼此有了什么事,都会相互照应。虽说这几年兵乱四起,你攻我占的像拉锯,百姓佃户仍旧还是按约纳租。

    自隋帝杨广南巡之后,天下越发动荡,李密所率的几十万义军已经攻占了东京附近的诸多重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群雄争霸,谁的兵马都离不开粮食的支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