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天光比初入宫时略显得青白了一些,四处的景致也看得稍稍分明了。
蓦地,只听一阵鼓乐振作,人们神情也随之一振,就见冕旒龙袍的武帝在一片凤鸾龙驾和鼓乐声中,在众宫人、侍卫的簇拥下,在人们雷声般三呼万岁声中缓缓地步上铺着大红毡毯的高高台阶,最后在太极殿前正中铺着明黄锦绣垫袱的龙椅上坐定。
慧忍虽曾在太子东宫值守数月,也曾两三次远远地瞻仰过陛下的龙仪圣威。但距这么近的地方,静静地端望着武帝,却还是第一次。
慧忍坐在师父傍边,望着灯火和曦光交映下,高高在上、一身明黄衮袍冕旒、身材并不如想象中高大魁梧的陛下,心内突然有些莫名地激动起来。慧忍定定地望着那因冕旒珠帘的遮挡而看不大清五官和神情的当今皇帝,眼睛竟不由自主地湿润起来。
他说不清这是什么缘故。
是因为他是贺公主的亲生父亲?还是因为他是九五至尊的当今帝王?慧忍曾效力大周朝廷,无论在阵前还是后宫,他所闻听到的当今大周国主是一位励精图治、克已垂范的一代明主……
他是一个佛门弟子,出家僧人,可是面对这位却分明能主宰自己的荣辱生死、幸福苦难的至尊至上的俗家帝王,他却无法做到漠然和超然。他也说不清,自己心内对他究竟几分是怨恨、几分是敬爱?
一阵撼人魂魄的钟磬鼓钹之乐的余音萦萦飘散之后,廷辩正式开始了。
除了儒家名流,僧道二教的首领和徒众对这次廷辩的形式和胜负已不大在乎了。他们只想知道这次廷辩之后,朝廷将会发布什么诏布。
释老二教徒众一色地阖目打坐、默默不语地听天由命。神情一如长空游云。这也许正是出世之人与俗世之人的不同之处。出家人比起常人总是多了几份对天命运数的逆来顺受和忍辱负重。
释老二教奉旨先后宣读了两教在信道观内探析汇拢的精妙义理对国家朝廷的辅佐之功。接着,蜀郡公卫元嵩宣读了自己的《省寺减僧疏》,朝廷内史又令儒家名流宣读了撰写的《治国齐民策》。
策书中引用南朝范缜的《神灭论》驳斥二教:“……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使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兵卒挫于军阵,吏空于官府,其流莫已,其病无限……近世以来,佛道二教糜费过度,过盛则滥,违逆贵本清静之教义。为使国家稳定富庶,百姓安居乐业,臣等奏请朝廷对境内释老全面断除……”
此时,偌大的太极殿前突然死一般的沉寂。
众人听出来了:以这两份廷辩论文的语调和气势,分明有代朝廷挑明今日廷辩目的之意思。
极远处有一阵低沉的闷雷隆隆滚过。天空开始阴浓而昏黯下来,空气也开始因郁闷而显得燥热不安起来。
没有一丝风。四处的彩旌旄旗死气沉沉地垂成一缕,纹丝不动。
参与廷辩的佛徒众僧一色的僧袍葛屦,个个阖目打坐、不出一言。他们虽已预感到将要来临的灭顶之灾,但仍旧寄着一线希望,等待朝廷的诏布和最后的结局。
而参与廷辩的五百黄老之徒反应似乎迟钝了一些。他们以为自己道教的头目张宾一向与武帝和朝廷几位大臣私交甚好,以为朝廷此番廷辩主要针对佛教而来。
果然,三教义理分别宣读完毕,张道士便抢先要过主持廷辩的朝廷内史、襄城公手中的玉如意,气势逼人地一种“笃笃笃”登上高座,率先高声发言道:“大道清虚,淳一无杂;祈恩请福,上通天曹。白日升仙,寿同天地。乃我中夏自古相传之国教。不似释迦出自异邦,佛法虚幻,言过其实。客居中华,不服本土。凭借百姓之愚敦,惑其因果之诡说……”
大禅师的师弟、少林寺等行禅师闻言愤而起身、要过玉如意,准备上前奋起反驳。大禅师见状急忙扯着等行禅师的法衣低声劝阻:“师弟,大周皇帝在此,师弟虽佛法大海,但关乎佛门存亡大计,应对之间还须以辨才机智方可使人理服。”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