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
刹时,大将军觉得自己一颗灼热、狂乱、骇怖的心骤然清凉宁静了下来。大将军望着山寺的方向匐然长跪,流泪哽咽道:“弟子感谢佛祖引领!”
尔后,朝着京城的方向,年轻的大将军深深地长跪三叩之后,挺立于崖前,一把握住自己的发髻,青铜宝剑的利刃划落处,万千烦恼丝随风漫漫飘飞于千崖万壑。
此时,大将军记起了二祖慧可断臂求法之事……
大将军高举宝剑,朝着自己的左臂奋然斩去……
霎时,少室山涧的密林幽谷,霞光似血、血光如霞。
从此,大魏国一位年轻的附马,一位前程无量的常胜大将军沓无踪迹……
夕光已经裉尽,天色更加黯淡了。
山风扬起,大禅师身上那宽大的缁衣于渐浓的暮色里猎猎作响。
杜宇的啼声穿透林丛,徊徨于神秘的幽谷密林。
晚钟暮鼓和着众僧悠然的诵经之声悠然飘来,与山涛流溪、鹧鸪杜宇的啼声混成美妙的天籁。
自禅宗祖师达摩一苇渡江缥逸而来,在少室山默玄洞整整面壁九年终于得悟并传法于众僧之后,大乘佛教便在嵩山一脉生根开花。禅宗祖庭少林寺因而香火延续。少林弟子不刻意执着于文字,素以悟禅修持为主。寺院要求弟子们除了坐禅诵经之外,还要掌握研药诊脉搏和拳法武功,治病救人、抑制强暴,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自佛灯引领,大禅师主持少林的这些年里,红尘世间动荡不已,宗室更替越加频繁。各路英雄动辙伐国去兵,拓疆开边,无不希望最终能揽中原而得天下,实现江山一统的帝王霸业。
沙场厮杀、战尘如云,刀戟剑丛里,成千上万的兵卒将士们性命朝不保夕。加之朝廷赋役繁重,兼天灾人祸不断,民间生计愈加艰窘。五浊混流,五苦无常,佛寺便成了众生躲避
苦难、死亡和恐惧的一方净土,人们在此寄托梦想,祈求平安。于是信奉三宝的人众与日俱增,各寺院香火一天天越发旺盛了。
大禅师住持少林寺的这些年,寺僧已经增至四五千之众。
然而,世间万事万物莫不是太阳则阴,过盛则衰。香火过盛,自然也会带来一种浮热燥动之气。而佛教本贵清静,过于绮丽繁华终将会引来灾厄、埋下祸源。
大禅师的神情里透出了深深的悲悯和无奈……
圆月初上,清光轻泻于万籁俱寂的少室诸峰。山下,寺里武僧弟子们练武的步声和吼声,随山风和林涛隐隐传来。
大禅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几千弟子当中,大禅师最喜爱的一位弟子就是武僧释慧忍了。
他是三年前初夏的一天傍晚来到寺里的。
当时,寺里众僧都在忙着收麦打场。有个徒弟对大禅师报说:有个毛头小伙子在寺里等了三天了,缠着一定要见见大禅师,说要入寺学武。
少林神功乃达摩祖师相传,一代代发扬光大,越发有了名气。民间一些百姓弟子或是江湖武人纷纷化妆成修信的居士来到寺中,有意与少林武僧一比高低。后来有几位被降服者,竟死心塌地的请求大禅师为他们莲台剃度,非要皈依佛门。对这一类,大禅师多不肯收留的。一是因为他们这些人往往并不肯潜心修信佛教,只不过想入寺来学些少林武功罢了;二是这些人大多都是百姓家的青壮劳力,国家的丁役,若不加限制,随意剃度,致弟子泛滥,最终将会致祸佛门。
大禅师听寺里的几位执事僧说,这个小伙子已经等了整整三天了,几番催他回家,可是任人怎么劝,那小伙子就是不肯离开。非要见到大禅师不可。执事僧说,这小伙子甚是执着,不如请大禅师见上一见,也许这小伙子果然有些善缘慧根也未必呢!
原来,这三天里,小伙子一直帮着寺僧们割麦拉碾、扬场垛垛,样样农活拿得起放得下,几天相处下来,弄得寺僧们心下都喜欢上他了,纷纷跑来替他向大禅师传话求情。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