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如站在碑前,凑到近处,看那碑上的一段赞语是: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因家中祖上和少林寺的关系,雪如平时颇受了些禅理的影响,所以对佛教怀有一种十分亲切的感情。故而,每面对神秘的宗教玄机时,他总是忍不住要探寻一番个中的道理来。他默读完赞语,又站在那里沉思了好一阵子,似乎从中悟出了点什么:佛教和中国的道教、儒教,三教都讲究一个“圆融”,圆融是自然生存的必要法则呵!
众人漫游到藏经阁时,妙兴把雪如带到了一块巨石前停住了脚步。面对这方奇特的巨石,悟性极高的雪如蓦然就感到有一种撼动心灵的情绪涌上了心间。不待妙兴解说,他马上就悟出了,面前这块巨石一定是人们传说中神秘的面壁灵石了!
他肃立在那儿,敬仰了一番画石上达摩祖师的神韵,看到旁边有一首后人作的《面壁石赞》,便站在那里细细地揣悟起来:
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少林万古统宗门。
雪如站在石前,默默念诵着谒赞,久久地凝注着面壁灵石上隐隐绰绰的达摩祖师影像,心内觉着有一股气流渐渐从丹田涌上来。
此时此刻,他仿佛忽然看到了意志坚拔的先贤的灵光渐现,正阖目打坐在山中那方狭窄幽暗、阴冷潮湿、一席之地的山洞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忍受着无尽的孤独和寂寞!伴着山风山雨,山月山岚。随着星移斗转,日出日落,不屈不挠地追求和思悟着一种普救众生的大哲大理,整整九年!日积月累地,灵影竟然印入这方石中!
其实,人世间无论哪一种追求,无论哪一种大道的探索和得悟,不是人类历经漫漫岁月的磨砥所成?不是从迷茫到开悟、从愚钝到明晰的?
许久,雪如才从沉思中抬起目光吁了口气。和众人一起来到前面经堂。
这时,经堂传来众僧的诵经声。雪如心内一动:乍一听,这些诵经声很像是当年自己在私塾学堂里念四书五经时那种念书声。
此时的雪如,蓦地生出了一个新鲜的想法来。
他在经堂外叫住了妙兴和几个当家和尚,说关于收回一部分寺田办学的事儿,他突然想起一个主意,不知合不合适?
众僧道:“请杜先生说来一听。”
雪如说:“把寺田交由县署办教育用,何如由寺院自己来办两个学班?教育会可以帮助抽出两个新学老师,具体事务可由寺院自己出面操办。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住寺田不被划走,又因为招收的学生仍旧是寺院周围的百姓子弟,这样,寺院和周围百姓感情益深了。就算寺里的不识字的小沙弥们,也可以跟着学些文化。这对他们今后读经学佛都有辅益作用。而且,办这个学班的同时,还可以在正式课目外再借机开些佛学、禅武等课程。可以请寺里佛学造诣高、又能讲经谈禅的高僧们讲一些佛法禅理。如此,对启迪和开悟众生善行正信也是大有裨益的,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么?
出家人见事情与弘扬佛法牵联上了,一时禁不住个个喜笑颜开起来,一致称这可真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皆把刚才的不乐意一扫而光。
大家当即兴冲冲地把雪如让到方丈室,围在一起商量起来:教室是现成的,可省下一笔开支。由寺里腾出两间空房来,再砍些山木做些椅子桌子,课堂就算落成了!只不过寺里每月把教育会派来教书的老师薪水发了,也是有限的。
大伙当下又把学校的名称定下了,就叫做少林学堂。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