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期限很快就到,任天翔第一次感觉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他已经不记得这三个月自己究竟看了多少本书,他就像经历了一次闭关修行,有种脱胎换骨的欣喜和轻松。
道童奉上香茗,然后悄悄退了出去,藏经阁中就只剩下司马承祯和‘三天翔二人。司马承侦示意他在书桌对面坐下,然后问:“你感觉现在和三个月前有什么不同?”任天翔沉吟道广我感觉自己好像完全变了个人。三个月前我浑浑噩噩,以为财富、权势、地位、名望就是人生最大的追求;三个月后的今天,我却觉得追求那些东西,与动物追求食物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出自一种本能。"
司马承祯淡淡问:“那三个月后的今天,你觉得什么才值得你用毕生精力去寻找和追求呢?”任天翔迟疑起来,犹豫半响方道:“释家追求的涅盘,我还无法理解;道家追求的清静无为和成仙得道,在我看来太过缥缈:儒家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我来说又太过空泛……我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三个月前我浑浑噩噩,从没去想这些问题;三个月后的今天开始思考,但却只有迷惘。”
司马承摘似乎并未感到意外,手拈髯须额首问:“这三个月你读了很多书,超过了我的预料。不知你对诸子百家怎么看?”
任天翔沉吟道:“道家虽奉李耳为祖,但真正能体现道家思想的庄子。他信奉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无论于个人还是于社会来说,都有其有益之处。但后世道门中人却追求虚无缥缈的成仙和长生,先有徐福为始皇帝海外求仙,后有张道陵传丹鼎之术,越发背离李、庄之道,更有东汉张角借道门之名愚弄百姓,举事造反,令国本动摇,生灵涂炭。所以在我看来今日之道门早已不是先秦之道,各种流派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于世若以一字概括,就是‘杂’!”
司马承祯微微额首。任天翔见状豪兴大发,喝了口茶润润嗓子,继续侃侃而谈:“释家源自天竺悉达多太子,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截然不同。佛陀原本为解除人生八苦而冥思得悟,继而创立释家学说,经后人演绎而成大、小乘佛教,追求最终的涅盘和超脱。可惜我无法领会涅盘的境界,抛开这一节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轮回思想,释家的学说充满了智慧,它由人的内心出发,去感受和领悟世界的真相。不过它离世出尘的思想,以及因果报应的说法,又让人难以接受。它在所有学说中最难理解,也最难领会,不过它劝人向善的想法,倒也值得肯定。”
任天翔略缓了缓,继续道:“相比释家的离尘出世,儒家则完全是入世的学说。它的核心是道德教化加等级维护,也就是从周公之礼延续下来的森严等级,在孔子那里得到了发扬和深化。它的这种核心思想,对历代皇帝有莫大益处,因而受到极大的推崇,所有帝王都希望自己的臣民遵照儒家的教导,恪守君臣之礼,这也是它受到历代帝王扶持的重要原因。不过我认为它道德教化的能力受到了不该有的夸大,如果靠道德的约束就能实现天下大同,那么律法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司马承祯突然问:“为何自先秦以后,尤其汉代以来,百家凋零,唯有儒家一枝独秀?”任天翔沉吟道:“是因为儒家的思想有利于历代帝王的统治,它尊君重德的核心思想,对于臣民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因而历代帝王都愿意重用儒生。人总是趋利避害,所以儒学得到了有志为官者的追捧。可惜它宣扬的那套周礼,对帝王没有制衡和约束,一旦处于权力顶峰的帝王失德,整个由儒学建立起来的朝廷,对之毫无办法。”
司马承被额首道:“不错。不过自秦以后的历代王朝,并非完全是以儒学为纲。你认为历代王朝最核心的思想是以什么为基础?”
任天翔立刻道:“是披着儒学外衣的法家思想!一部《商君书》赤裸裸地写明了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是如何用严刑峻法,将秦国变成一个没有人性亲情的虎狼之国。法家用酷法将所有权力集中到君王手中,虽然大大提高了君王执政的效率,但将所有责任系于君王一身,使国家的前途命运始终处于不可预测的危险之中。秦国因始皇帝意外身亡而分崩离析,正因于此。自秦以后,历代王朝的统治俱是在法家和儒家之间交替摇摆,可以说是儒家与法家的混合体。这种统治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天下安危系于帝王一身,帝王英明则天下兴盛,帝王昏庸则天下衰亡。”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方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