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待天倾(143)

2025-10-09 评论


    他独立在窄级上,想到今生今世,再难觅得半点雨迹云踪,不由悲呼一声,抱头狂奔而下。蓦地一脚踩空,竟从数十级石级上滚了下来,直跌得头破血流,半晌爬不起身。

    过了大半个时辰,他仍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心里只是想:我还活着干什么?我还活着干什么不知不觉中,已是晨曦微露,东方渐白。

    他恍惚立起身来,茫然远眺,但见北面渭河横流,洛水南下;隐隐约约,更见黄河如丝般来自天际,曲折遥渺,令人犹增悲寂,不觉长叹一声,又跌坐在一块大石上。

    此时山气渐渐上升,穿崖绕石。不多时,已是白云如海,雾障群峰。周四见远处峰峦尽皆隐没,心中一黯:我虽仍在华山,可云遮雾挡,与她却已天悬地隔了。伤心至此,顿觉天台路迷,浮生若梦,胸口又撕心般疼了起来。

    他抚心忍痛,一缕情丝缭绕胸中,仍是挥拂不去。正悲怆时,忽然一股山风吹来,将眼前一团浓雾驱散。他不经意地向前望去,见迎面赫然立了一块巨石,石上隐隐约约,刻了几个朱红大字。他在途中曾跟那鹤发老人学了数字,凝神辨认,只见巨石上竟是回心石三字!

    实则他所处之地,乃是华山十八盘尽头的青柯坪,沿此坪上行,便是千尺岷童。前人因千尺岷童险绝难行,故于坪上立此回心石,一则是劝行人到此止步,再莫上行;二则也是激励有志之人,攀过千尺岷童,去领略华山顶峰更为险峻的风光。

    周四见了回心石三字,心头大震:莫非上苍早知我必会受此屈辱,故立石于此,劝我及早抛却此情此心么?言念及此,木雕泥塑般立在石前,口中只是念着:回心,回心猛然间想到那女子绝情断义的一剑,胸口如受重杵,一口鲜血都喷在石上,随即凄声笑道:回心!回心!哈哈哈披发跣足,向山下奔去。

    一行人缓辔行来,正说笑间,忽听一人道:大掌柜的,你看前面好像躺着一人!随听那锦衣人道:贪官轻裘肥马,王侯列鼎而食,百姓自要成路旁冻骨了。轻叹一声,又道:六子,快过去看看,还有没有救?一人答应一声,打马奔了过去,片刻回身喊道:大掌柜的,这人是个当兵的,好像还受了伤!

    锦衣人皱眉道:可还活着?那伙计道:还有一口气。锦衣人打马上前,见地上躺了一个少年,身着军服,蓬头垢面,胸口渗出一大块血迹,说道:此处离潼关不远,先将他扶上马背,到城里再说。几个伙计忙跳下马来,将这少年抬起,轻轻放在马背上。

    一行人打马扬鞭,向潼关奔来。约行了一个多时辰,潼关已隐约可见。锦衣人勒住马缰道:听说关中贼人近日有东窜之意,潼关城内必要严加盘查。此人身着军服,多有不便,还是找件衣服给他换上。几个伙计答应一声,从包裹里取出自家换洗的衣服,给这少年穿上。锦衣人见少年仍是昏沉不醒,唉了一声,打马向前奔去。

    却说潼关历为兵家重地,素有关中咽喉之称,由此过关向东,便是豫西境内。崇祯元年,关中饥民作乱,劫掠秦之州城府郡,渐成声势,便有东窜入豫,扰犯中原之意。故潼关戒备森严,守城兵将昼夜谨侍,防贼逸出。

    几人打马来在西门,守门兵将盘查一番,见无甚破绽,挥手放行。几人在城中转了半天,找了一家客栈歇脚。锦衣人刚一坐定,便吩咐店小二去请郎中。工夫不大,小二将郎中请了回来。

    锦衣人手指床上少年道:烦先生看看,此子可还有救?郎中上前把脉片刻,抬头道:此人胸口为利器所伤,流血过多,加之心神恍惚,气血淤滞,故昏迷不醒。锦衣人道:可要紧么?郎中摇头道:他胸前伤口虽深,却不是要害之处,若自行止血,本亦容易,何以他任其长流,却不理会?莫非说着望了锦衣人一眼,欲言又止。

    锦衣人道:莫非怎样?郎中皱眉道:莫非他本就不想活了?锦衣人一怔,低头望向那少年,露出恻悯之意,问道:先生能否救他一命?郎中道:救他不难,只是药能医病,却难医心。我观其症,多半还是由心而起。他若醒时,先生还须多多开导才是。说罢开了方子,递到锦衣人手上,又道:不瞒先生说,此人脉象异常,体内另有绝症,恐天不假年,迟早夭折。先生若怜惜他,便带他去些繁华之地,享几日人间快活吧。摇了摇头,迈步出门去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