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这位先生是中南大学的,你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大。因为乾隆到底是不是汉人,这是历史上的三大疑案,一个就是乾隆是不是汉人的问题;一个是顺治皇帝到底有没有出家的问题;还有一个是顺治皇帝的母亲,清朝称为大玉儿,有没有下嫁多尔衮的问题;这个问题历史上考证的糊里糊涂,不太清楚。北方的历史名家专门考证,到底乾隆皇帝是不是海宁人家的子孙,因为这个传说在清朝传得很普遍,全中国都知道。所以我就利用这个传说,也不讲它真,也不讲它假,写小说跟碰到历史一个重要的,恐怕就是(小说)可以虚构,但是对真的历史知识是不能改动的。乾隆是汉人或者不是汉人,因为历史上也有争执,可以讲他是汉人,讲他不是汉人也可以,所以到底怎么样也不清楚。但是讲乾隆把清朝推翻,变成一个汉人的朝代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历史上没有讲这个事情,所以这位先生,问到乾隆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是历史上的疑案,到现在都不可以肯定的,民间有很多传说,到现在还是有的。各位如果到海宁去看潮的话,陈家的房子现在还在那里。所谓陈家洛,是我故意创造出来假的人。
王燕:好的,谢谢!有一位观众朋友打来的电话,他说在您的小说当中,佛家和道家都曾多次出现,而且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正面形象,而您对儒家的称道和赞颂却比较少,中国历史文化的主体是儒家,佛家和道家,您是否认为在指导个人行为和社会整体行为上,佛道二家胜过儒家呢?
金庸:中国传统儒、道、佛,实际上最最重要的是儒家,岳麓书院是儒家一个重要中心,我也不能作违心之论,实际上我写的很多正面人物可以说是儒家,但是他们不是读书人,好象郭靖。所谓“知之不可为而为之”,其实他知道守襄阳是守不住的,但是他明明知道这件事做不到的,儒家的教训说就是“杀生成仁舍身取义”,只怕牺牲性命也要做的,这是儒家的精神;如果道家、佛家,这个事情跟我无关,道家就是看破了,襄阳守得住守不住没关系的,最后还是一样的,佛家(认为)你不要对世事这样投入,襄阳守住守不住也是空的,不必去努力了。儒家(认为)这个事情明明做不到的,理所当然(认为)应该去做的就做了,所以郭靖跟黄蓉的精神是完全儒家的作风,不过我没有特别讲出来而已。
王燕:谢谢金庸先生,我们现场的时间还大约剩下15分钟,接下来继续把时间交给现场的观众朋友。
观众6:我是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金庸先生您在刚才的回答提问中,多次表达了您对湖南的深厚感情,在您的小说中也不止一次以湖南的许多有特色的地方作为地理背景,请问您作为江浙才子,是如何评价湖湘文化的?谢谢!
金庸:江浙才子不敢当,我作为浙江人,我刚才讲过,我们浙江的浙东学派和湖湘学派有共同之处,大家做学问之外还是要献身社会,为社会服务的,这是其中之一。我觉得湖南人做事很踏实,我对湖湘文化,我觉得从曾国藩压迫的农民起义,并不能肯定,但他做事情的作风,坚毅不拔、继续奋斗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我觉得湖南文化中有了这一点,外省人毁谤湖南人,不好听,讲湖南骡子,好象骡子这样很倔性的,你拉东它偏偏要往西;你打它它都不屈服,这种精神是很了不起的。我一直很佩服的,所以小说里写到,湖南人提到几个正面的形象。谢谢!
观众7:那么我想问一下:您认为在中国历史上遗留下的,而且比较宝贵的文化内核是什么?再比如豪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算不算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化内核。谢谢!
金庸:你差不多自己回答自己问题了。中国文化中间,豪侠是一种很珍贵的文化传统,好象西方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呢,武侠这个“侠”字,你跟西方朋友解释,他们不太了解。因为他们道德中间没有这种“侠”的观念,我们中国人说这件事跟我没关系的,我看到很不公平的,我就要挺身而出,就帮他忙做这个事情,要打抱不平、拔刀相助。这个“侠”的精神,西方社会是不大了解的,这个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好的传统,当然还有其它很好的传统。刚才我提到的,我们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和谐、要合作、要团结,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传统。
王燕:谢谢金庸先生!所以我想在金庸先生的笔下塑造了很多的主角,比如说狄云,比如说杨过,比如说令狐冲,他们都是受尽委屈。很多时候个人利益是排在国家和群体之后的,接下来我们继续把时间交给现场的观众朋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