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10)

2025-10-10 评论

“可是,卖给谁呢?”

“有卖必有买,卖给一切肯买的人,包括你母亲!”

而总裁对下属的能力的评定一向是以下三条——动作快、够聪明、会骗。

他们成功地保住了吸金饭碗,大批员工“苦战”了几小时后失业。

对于“吸血鬼”们的此种行径,人类社会已有足够充足的认识。

但是,对于“将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这种“吸血鬼”策略,许多人却是缺乏思考的。

“吸血鬼”策略自然也是人类之策略。此一策略现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

就以《水浒传》中的林冲为例吧,火烧草料场后,被逼上梁山。当时梁山的一把手王伦,命他下山随便杀一个人,以证其落草之意决矣。

杀人,对于林冲也不是头一遭了。但随便杀一个人,却会使他有罪过感。

这是和王伦们不一样的。

王伦们要使林冲变成和他们一样杀人不眨眼,不必考虑被杀者无辜不无辜。

而这是王伦们主政梁山时的规矩。

这一规矩的实质是——全体同伙,必须是“一样的人”。谁还与同伙有不一样的地方,对于同伙是不安全的。像林冲这样武艺高强的人尤其得按规矩办,否则会使同伙更加疑虑。

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有如下情节——某小镇的一些居民观看了一场戏剧演出,主角是“一位落难伯爵”,同时也是“表演艺术大师”。既而观看者们都觉大上其当,认为所谓演出根本就是骗钱的低俗胡闹。

但他们不想说出真相,因为他们不是居民的全部,只是第一批观看者,少数。

“必须让所有的人都与我们一样,否则我们会成为被耻笑的对象!”

彼们皆如是想,于是都说演出水平高极了,于是小镇居民一批接一批全部都上当了。基于同样想法,一个不少地都很二,似乎也就谁都不二了。

《皇帝的新装》,“指鹿为马”这一成语,揭示的都是“将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的策略真相。

“冷战”时期,世界分成了姓“社”和姓“资”两大阵营,每一阵营都力图更多的国家变得和自己阵营中的诸国一样——如果情况反了过来,整个阵营都会紧张不安。

“将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此种策略或缘于救助愿望,或缘于心理恐慌。

在中国,“精准扶贫”缘于救助愿望;“一窝腐败”缘于心理恐慌,是“吸血鬼”策略的中国式“发扬光大”。

判断“将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究竟是缘于好的目的还是坏的动机并不难,看企图将别人变得和自己一样的人的言行是否一致即可。如果某些人说一套做一套,满嘴“大公无私”,背地里贪得无厌——那么,正派的人就绝不要被变得和他们一样。

“将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在现实社会中,彼们赖以改变别人的法宝,往往体现为方法上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思想、心理、情绪、道德观念的同化。

我是一个悦然于被好的思想、心理、情绪、道德观念所同化的人;我认为被同化并不可耻。倘现实生活中有一位米里艾主教,我真的特别愿意像冉·阿让那样被他同化,并会觉得幸运,感激他。

但雪亮的人民群众的眼睛,经常帮我这种很容易轻信的人洞察到——在一件件教袍下,更多的是福娄洛教士那种虚伪的灵魂。

故我意识到,恪守“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对自己尤为重要。否则,我的智商便会比加西莫多的智商还低。

精神赖思想而自由;

思想携精神乃独立。

倘不多读些书,人只不过会受一己之本能经验的左右变得狡猾和市侩而已。实际上,也是被看不见的人变得和他们一样了……

2016年7月31日

“国民劣根性”问题是“五四”知识分子们率先提出的。谈及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实不惟鲁迅,这是那时诸多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叹息无奈者有之,痛心疾首者有之,热忱于启蒙者有之,而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激抨绝不亚于鲁迅。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伊始曾公开发表厉言:凡1919年以前出生者当死,唯1919年后出生者应生!何出此言?针对国民劣根性耳。当然,他指的不是肉体生命,而是思想生命、精神生命。蔡元培、胡适也是不否认国民劣根性之存在的。只不过他们是宅心仁厚的君子型知识分子,不忍对同胞批评过苛,一主张默默地思想启蒙,加以改造;一主张实行教育救国、教育强国,培养优秀的新国人种子。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表达了他的希望:培养具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新国人这一教育思想证明了他的希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