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的综艺歌唱大赛节目既然能为街头歌者提供平台,使他们的人生有所改变,广告业当然也可以帮助那些我们希望他们获得一些社会帮助的人。
而他们在获得了帮助之后倘也能从收益中分出一部分帮助同样需要帮助的人,则等于中国之广告业也为中国之扶贫尽了一份有创意的贡献。
中国之广告资金流确乎是巨数,据说每年至少近千亿,即使仅有百分之一二“流”向胡万增们,再经他们“流”向更多的需要社会关爱的家庭,总比只“流”向不差钱的明星们的口袋里多了点儿广告效应之外的社会意义。
我不认为明星们会来气。若果如我所言,明星们肯定也会乐见其事。甚至,可能有些明星会以样学样,愿从自己的广告收益中分出一两成,实现个人名义的“广告慈善”。我觉得他们中一些人是有慈善心的,只不过不晓得通过何种可信赖的方式实现为好。
自然,有两个问题是必须面对的:
一曰契约精神;
二曰心理考验。
契约精神有合同限制着,好办点儿。
心理障碍就不怎么容易克服了——许许多多本有助人为乐之情怀的我们的同胞,每一想到某些“家族利益集团”以特权所谋之巨额财富富可抵省(如今之中国经济基础十分雄厚了,个人财富富可敌国已是妄想,但抵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年财政收入几乎成为事实),而且如民间所言,仿佛瓷公鸡铁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财富基本转移向国外,拔一毛可利天下亦绝不为——于是,自己的慈善心极受破坏。
“妈妈的,他们全那样,我又何必这样!”——凡人要克服此种心理障碍,委实非易事。
这乃是导致几乎整个中国社会种种心理失衡现象的“死结”般的可恶现实,因而每使不少好的想法好的愿望如冰块上吹火绒,能吹出几缕烟已不错了,真的生成一堆火谈何容易!
故,我这一篇文字,估计也就是自说自话,文字的行为艺术而已……
2016年8月15日于北京
在《夜访吸血鬼》这一部美国电影中,有如下情节:
外表帅气、儒雅、举止斯文,然而冷酷无情,咬死人没商量的老牌吸血鬼,在一个少女吸血鬼面前流露了内心的恐惧——阳光对他们即意味着死亡,而且他们人数太少,已快绝种,他们既靠吸人血而活其实便是挑战全人类。一旦有许多人类认清了他们吸血鬼的真面目,他们也将在劫难逃……
那少女吸血鬼和他一样,外表看起来天真无邪,极有教养,像个十足的贵族之家的乖乖女,却同样也是咬死人没商量的。她有时咬死人并非由于饥渴难耐,急需喝人血,而仅仅由于任性,是完全本能之反应,所谓一时兴起。当特别喜欢她的胖胖的年龄可以当她祖母的女裁缝为她量体裁衣时,仅仅因为女裁缝的脖子引起了她下口的冲动,如同笼中之鸟引起了宠物猫破笼而吃的冲动那样——结果她也将女裁缝咬死了。一秒钟前还欢颜相向,一秒钟后她就凶相毕露了。
正是如此这般一个少女吸血鬼,向老牌吸血鬼贡献了她深思熟虑的思想:“我们应该改变策略,从今往后,不仅仅是咬死他们,而是将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那样我们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
吸血鬼咬人,大抵是将人血喝光拉倒。那时,人就死了。但吸血鬼若改变一下策略,不将人血一饮而光,在人奄奄一息时,也将自己的血让人饮下几口,于是一个新的吸血鬼就诞生了,吸血鬼家族就因此有了新成员。长此以往,家族就壮大了。
世上断无真的吸血鬼,也便断无什么吸血鬼家族。“吸血鬼”三个字常被用以比喻剥削之狠、压榨之狠。美国华尔街纠集了一批老牌“吸血鬼”,不但靠玩金融把戏剥削本国人,也剥削别国财富。并且,压榨“马仔”们。什么都没创造,年薪却巨高。连美国人自己都看不下眼去,一再通过媒体予以揭露,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也每以他们的勾当为题材予以形象化的抨击。
比如最近的一部美国电影之内容便是如此——金融风暴即将来临,一家超大的金融公司囤积了十几只股票,尚未来得及炒卖出去。怎么办呢?七八个小时内若不清仓,一干高管的饭碗就砸了。于是彼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做出断臂决定,强迫员工强力推销,完成定额者可获一百几十万美元的奖金。
有些台词极其耐人寻味:
“都是些垃圾,我们这样做是否太不道德了?”
“难道我们不是一直在做这样的事吗?对于财迷心窍的人有必要讲道德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