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24)

2025-10-10 评论

全国每年的广告费是天文数字,所谓广告费是一定要花掉的钱;你不肯花就会有别人抢在你前边花。花在古装电视剧方面,当下仍是最先考虑,甚至被认为是最佳抉择。广告成本大了,产品价格不就提高了吗?

当然的。

近年还有什么东西的价格是没提高的呢?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经济利益环——雄厚而又对实业投资不感兴趣的民间资本,力挺古装电视剧之种种策划和出品;制作方以明星为饵,将钓钩甩向电视台;电视台是中国的“追星大佬”,既无水平判断一部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亦无兴趣进行判断,唯明星马首是瞻而已。它们复将钓钩甩向企业广告部门或广告公司;后者买单后,将费用摊入产品价格。再高额的广告费用摊入海量之产品后,单价的涨幅通常是毫不显眼的。

于是以上诸方在一部古装电视剧尚未开拍时,每一方都已笃定获利了——或经济的,或广告的;没有亏家。

那么,观众呢?

虽然每一方事先事后都要打着“广大观众”的招牌说事,其实观众是最受轻蔑的——因为并不在那利益环上,并无发言权。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观众喜欢看什么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还不是我们想让他们看什么他们就必然看什么!”

而中国的电视观众中的绝大多数,确实处在被利益环上诸方合力操控着浑然不觉的状态。

倘收视率高,便成为加码炒作的条件;若收视率低,不公布就是。

故,不管观众看与不看,那个利益环一如既往运作自如。好比喷水景观,有人看,在循环地喷;没人看,也在那喷着。只要循环地喷着,便产生着环上利益。

这便是“景泰蓝馒头”始终占领电视剧主体的真相。

馒头也罢,包子也罢,若面粉非是转基因麦子磨成的,拌馅的食材也较安全,吃了总还是对人的身体有点儿益处的。起码别吃撑着了是无害的。

但目前中国电视中播出的古装剧,包括口碑还不错的,内容除了呈现古代权力关系厚黑学的那点儿东西,几乎再无别的任何谈得上是文艺营养的元素。

此种东西看多了的下一代,像成长时期吃多了转基因食品一样,偏说无害等于自欺欺人。

我曾与某电视台高管进行过如下对话:

“我始终打算形成一份提案,敦促有关方面出台政策,限制电视台只许每三年购一部古装片。那么,每年仍有十部左右古装片得以播出。作为一类剧种,也不算少了。”

“为什么你要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

“确实会损害别人利益,也确实并不利己。但依我想来,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也许就会多了。现实题材成本再高也高不到哪儿去,天价片酬现象将相对地少了,有利于电视剧行业的良性发展。”

“你为什么总是呼吁现实题材多少的问题?”

“有什么不对吗?”

“现实有好的方面,有不好的负面的方面……”

“对不起打断一下,电视新闻中不也常报道不好的负面的方面吗?”

“新闻是新闻。新闻代表党的声音。不好的负面的方面,党来批评是一回事,通过电视剧表现是另一回事……”

“这我不太明白了。”

“有什么不明白的?好比反腐,党来暴光贪官污吏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的丑陋行径是一回事,通过电视剧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地表现是另一回事……”

我终于清楚了,从此打消了写什么提案的念头。

不久,与我进行以上谈话的人升成省厅厅长了。又不久,据说被“双规”了……

2016年9月10日

这里所言乃中国之电视收视率。

中国曾是世界上电视观众最多的国家,当然现在肯定还是。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与电影观众和手机“观众”的快速增加相比,电视观众则越来越少了。报载中国的网民已近七亿五千万,四十五六年前,中国的人口恰是那么多。

七亿五千万的网民并非都是不再看电视的人口,却也绝不再是经常看电视的人口了。他们中有人偶尔还是要看看电视的,比如精彩的球赛、奥运节目、大事件实况转播等,从电视的大屏幕上看效果更好。不过独自看电脑或许更会是年轻人们的选择——十五六寸的电脑屏幕看多大场面都足够了,而且可以戴着耳机无声无息地看;有时独乐乐胜于共乐乐。

由于电视节目大抵也可以从电脑和手机上看到,电视观众数量锐减便成了一个世界现象,哪一国家的哪一电视台都无一例外地面临此种尴尬,不会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