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穷着的人家的儿女是不太会追星的。
极孝敬父母的底层人家的儿女也是不太会充当粉丝的。
在已不再穷了的人家长大,从小惯受宠爱,且深受明星宣传现象浸淫的青少年,才会以充当粉丝为虚荣——而这一种虚荣是最可怜的虚荣。
同是粉丝,对有的人是娱记工作,对有的人是第二职业,都是钱所驱动的——大多数本性粉丝,往往看不明白别人的策划,反而会误将彼们的雇用粉能力误当成超己素质,暗觉惭愧,企图以更竭力的表现证明自己在粉丝圈的存在价值。
葛优是“50后”“60后”的开心果。
周星驰是“70后”“80后”的开心果。
下一代人大抵不“热恋”上一代人“热恋”过的星,正如初恋的人大抵恋“崭新”的对象;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对“90后”而言,王宝强属于当红新星。《泰囧》的票方业绩,其吸引力占大头。
“80后”“70后”的身上有“60后”“50后”的文化基因。
“60后”“50后”身上有时代的影子——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是大多数人渴望与思想发生亲密接触的中国;而思想主要不在电影院里,在书里。
2005年后的中国,由于电脑、手机的普及,出版业开始滑坡。电脑、手机在国外的另一叫法是接传服务器,对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却更是解闷和提供乐子的东西。
“90后”是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与“80后”也有分明的代沟——电影对于他们如同超大屏幕上的电子游戏,他们对所追之星的要求也很简单——亲(或乖),多给点儿乐子哈!但也别太低俗。那样你掉价,我们也没面子!
故2005年后,影视明星单靠演技而不善于与粉丝进行嘻哈交流的话,人气就怎么也高不到哪儿去。而一部电影缺乏搞笑元素的话,方方面面再是上乘之作票房也高不到哪儿去。
然而每年仍有佳片,是电影人对电影之敬爱心的奉现。
印度电影若无歌舞,印度之电影观众便不买账。
中国电影若无乐子,当下的观众也看得不够开心。
我并不排斥喜剧——《大话西游》《功夫》都是我爱看的。《捉妖记》其实也不错。
我只不过困惑于这样一点——一个民族对笑像对美食般没够的话,将来会怎样?
现在,人们对于明星们片酬甚高似有微词。我认为就电影而言,是谁都无权干涉的事。
电影投资多是民间资本,是私钱。私钱慨予,谁又凭什么干涉呢?
但我预见,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已至峰值,若无题材的拓宽,至2020年,能将目前票房业绩维持为常态便很不错。估计,也许还会下滑。那也未必是坏事,因为那时,题材上类型上,或会产生出新品种来。
六
好莱坞被叫作“梦工厂”,电影院被叫作“梦空间”是有一定道理的。
梦是脱离现实的,而人有时需要脱离现实一下,这是电影可持续存在的根据。全世界的电影都有此倾向,证明现代的人类需要脱离一下现实的想法强烈了。
但电视是在家里看的,电视剧似应以现实题材为主。否则,人脱离现实的时候未免太多了。
国产之电视剧,近年争相大播古装片。今年例外,现实题材电视剧多了,是好现象。
恰恰是古装片,成本越来越大,明星片酬越来越高。今年已突破每集五百万,明年也许会突破六百万。顺其自然,三年后突破一千万绝无悬念。
虽然,广电总局已将电视剧的售权限制于“两星”了;但一千万劈开来卖给“两星”,每“星”的收购价却在五百万。
也就是说,即使以每集一千万为上限,出品方仍可以每集五百万的成本来投入。
而绝大多数古装片,其实内容并无任何大制作的价值——往最高了评价,“景泰蓝馒头”而已。
此类电视剧,比“天价月饼”更离谱。
谁肯一再投入那么高的资本呢?
民间经济体。
中国之民间资本,雄厚得富可敌国。也有种种基金介入——基金是高利息集资游戏,不转投就玩完。股市风险大,房地产慢,投资古装电视剧资金回笼快且无风险。
为什么非青睐古装片呢?
高投入才有高回报。
就那么有把握不亏吗?
好比“炒楼花”,只要预先有两家电视台接盘就稳赚不亏。
电视台高价收购就不怕亏吗?
古装片集数越长广告越多,成本越高广告招商价也越高。即使亏了也没什么,电视台是总体赢利的,年底业绩结算才见英雄本色。
企业竞争那么高的广告划算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