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壶不开提哪壶,我好不尴尬:“别问了,有酒吗?”
扎西朗声笑道:“有!有!过年嘛,酒肉管够!”
我俩钻进扎西的帐篷一看,帐篷里弄得好喜庆,藏历的新年和春节在同一天,亲戚朋友都要各家各户串门,所以每家的桌上随时都摆满了待客的手把肉、血肠、奶饼等各式各样的藏家美食。
我们席地而坐:“家里人呢?”
“他们都回定居点过年去了,就我在牧场守着牛,你们来了,正好陪我说说话。”扎西拿出青稞酒,摆上三个海碗,“听泽仁说你们来好多天了,天天都在找狼,怎么样,找到格林了吗?”
“没有,不但没找到,发现狼群都少多了。”看着扎西倒酒,我顿时想起格林喝醉的往事,心里又是一酸,“扎西,我们离开的这两年里,你看到过格林吗?”
“看见过,就是我给你们打电话那一次,大概是你们离开草原三个多月的时候。有天早上我开圈放羊,羊死活不出圈,我四处望,就看见一只狼在你投食的地方打滚,还闻你挂在围栏上的旧衣服,一副很陶醉的样子。我觉着眼熟就喊格林,他马上抬头看我,不跑,但也不过来,趴下身子,缩在草丛里瞄我。我老婆在帐篷里听见我叫,也钻出来跟着喊格林,他很激动地站起来,跳前几步,伸着脖子朝她仔细看,看了一会儿像是有点失望,又朝帐篷里打望。我干脆朝他走过去,但是我进他就退,我站住他也站住,继续望帐篷。我走到离他两百多米远的地方,他不再看了,扭头就跑,怎么喊也喊不回来。”
“他头上有‘天眼’吗?”亦风急问。
扎西摇摇头:“隔着两三百米呢,他还鬼鬼祟祟地在草丛里绕来绕去,哪里看得清,我觉得动作和神态很像格林。哦,那时我想起你说再看见他时拍下来,我就赶紧拿手机录了一段视频。你等等。”扎西找出他的旧手机,又翻箱倒柜地找充电器。
我哪里等得及,不歇气地追问扎西:“你看见他吃了投食吗?他往哪儿去了?你能肯定他是格林吗?到底‘像’还是‘是’?”
扎西想了好一会儿:“像……是,只是身形大了点儿,我从前见他那会儿还是个半大小狼呢,那次再看见他就已经是大狼了。从动作看,感觉应该是。你想啊,我的狗一个都没叫,说明多半认识他;再说,围栏上挂人的衣服通常是可以吓唬狼的,那狼不但不避开,反而对你的衣服挺亲近,哪个野狼会这么干;还有,他跑了以后,我过去看了,虽然投食的干肉都没吃,但奶糖一个不剩了,只有糖纸还丢在那儿……”
手机终于开机了,我心跳加速,翻身爬起来看视频,正好跟亦风凑过来的头撞在一起,两人顾不上哼哼,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晃动的视频中,依稀能看见米粒大小的一只狼几次回头后转身跑远。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俩拍着桌子叫起来,那身影太熟悉了!化成灰我也认得!
或许对很多人而言狼都长一个样,但是养过狗的人就不难理解这种感觉:哪怕是一大群看似一模一样的狗混在一块儿玩,主人也能一眼分出哪只是自家的“汪”。和狼群朝夕相处就会发现每只狼固有的姿态、眼神、腔调、习惯、动作、气质,甚至抬爪摆尾都各自不同。格林与人相对时透出的亲和感更是野狼所没有的,镜头中的狼不是惊慌逃跑而是怅然离去,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自从山梁上最后一别,格林远去的背影便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段视频是我和格林分别以后第一次看到的他的野外影像。我一遍遍回放,念着他的名字,看得几乎产生了幻觉——幻想格林又回过头向我跑了过来!这坏小子,我多想再抱抱他啊。
“还有吗?他回来过几次?”亦风问。
“就一次。”扎西说,“从那次以后再没见过了。”
看了这段视频,我不但放不下心,反而更担忧起来:“回归狼群三个月后,他为什么落单回来了?是掉队了,饿了,还是被驱逐了?现在又过去两年了,他还活着吗?又回到狼群没有?能不能吃饱?”我猛然记起被死牛贩子拖走的牦牛和狼群的哀嚎,群狼尚且吃不饱,格林一旦落单……我越想越心慌:说不定是他被赶出了狼群,饿得受不了了,跑回来找我们,可是大失所望;说不定他早已饿死在归途中了,搞不好这已经是格林最后的影像了。我越想越惶恐,几乎想立刻上狼山去找他。
扎西笑着摁我坐下:“不要那么悲观,没消息就是好消息啊,别低估了狼的能力!不过你要是这么不放心,我也怪想他的,这样吧,吃饱喝足咱们一块儿上狼山找他去!来,来来!为格林平安干一碗,扎西德勒!”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微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