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韩文毫无所知,但对韩国文化却极崇敬,对中韩(朝鲜半岛)几千年的文化交流的进程和成果极感兴趣,对中国和朝鲜半岛人民间的友谊感到欣慰。我认为韩君振乾等编著这一部书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价值的,所以乐意为此书写这一篇序。
2000年2月27日
我一向主张,文化交流能促进交流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能增进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总之,一句话,能推动双方社会的前进。
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
众所周知,自远古以来,中国和印度就一直是好邻邦和好朋友。甚至在先秦时期,即在东周时期,我们已经能够在诸如《战国策》和《国语》这样一些中国典籍中,主要是在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找到印度影响的一些蛛丝马迹。在屈原的诗歌中,特别是在《天问》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印度的一些影响,主要是神话方面的影响。在天文学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中国和印度的互相影响。中国的著名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等,从中国传到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中国的纸和丝以及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到印度。与此同时,中国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功不可没的。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近两千年的岁月中,印度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在各种不同学术领域中,都可以发现印度的影响。佛教在中国人民中风行起来。一言以蔽之,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而这种交流促进了我们两国的社会进步,加强了我们的友谊,并给两国带来了福祉。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一个在任何别的地方都不曾发现的绝无仅有的例证。
在中国先秦时期,中印文化交流的痕迹已昭然可见。到了汉代,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普遍的影响。中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除了四大发明以外,由于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所以隐而不彰。
但是,如果我们肯费上一点力气的话,从双方史籍的语言中仍能够找到一些中国文化影响印度的证据。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先秦时代就知道甘蔗,但在长时期中,中国只知饮蔗浆,不知以蔗造糖,后来终于发明了造糖技术,最初可能水平还不够高,所以唐太宗才派人到印度去学习熬糖法。
到了明代,中国已经能够制造洁白的砂糖。这个技术明末传到印度,印度许多地方把白糖称为cini,意思是“中国的”。从这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窥见中印文化交流能产生多么有利于双方人民的结果。
祝中印文化交流永远继续下去!祝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2003年3月2日
日前陈峰君教授持所著《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书稿来会面,要我写几句话,我既感且愧,感的原因很明白,老友重逢,焉能不感!愧的原因也不隐瞒。我虽然也研究印度问题,对东亚几小龙的兴起也颇感兴趣。但对政治和经济我确实所知不多,我自认颇有点自知之明,要我对这个问题说几句话,确实说不出什么道道来,焉得不愧!但是我认识峰君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我们在北大亚非所共同工作过,不说几句话,对不起老友,只好勉为其难,把我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写一点出来。
遗憾的是我目前年迈体弱,视力很差,只能靠助手翻读峰君原稿。我总的感觉:这是一部功深力重之作。他研究课题的意义是重大的,研究的内容是极为深入的。论著的立论是极为深刻的,视野也是极为广阔的。该论著如能问世必将对东方学的研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现代化问题我是一个外行人,但是外行人也有外行人的思考。虽然不切题,但也不会太离题。我一向主张,世界文化共有两大体系:东方与西方。东方的现代化同西方的现代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当然不能百分之百等同于西方化,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离不开西方化。眼前的西方毕竟是科学技术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东方大陆,不管有多少大龙多少小龙,其现代化进程都离不开西方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东方几条龙已经获得极大的成功,经济确实腾飞了,将来还会腾飞下去的。既然同为现代化,当然有其共同问题。既然有了东西之分,当然必有其不同之处,最大的或最根本的不同之处是在基本思维模式的不同:东方综合而西方分析。研究东方的现代化,不能离开这个基本思维模式。李政道说:二十世纪是微观的世纪,分析的世纪。微观必须与宏观相结合,人类文化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个人近几年来的主张与此颇有类似之处。东西方国家讲现代化不从这里出发,必将事倍功半。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