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89)

2025-10-10 评论

文艺创作是宋代更值得讲的内容。我心中一直有一个象征性的图像:

唐代文化像一道壮丽的瀑布,而宋代文化则是承接这个瀑布的深潭。一切艺术门类到了宋代都臻于极致,我们现在的各色收藏家如果弄到了宋代的一点文物遗留,都会心魄俱夺。就连被唐代写尽了的诗,也在宋代延续出陆游这样的高峰。当然,若要问宋代文化留在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记忆是什么,我想一定是宋词。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词,而不是诗,因为词和音乐紧紧连在一起,长长短短的有一种不受控制的自由魅力。

我想我们还是用对付唐诗的老办法,请大家从宏观回到微观,谈谈在自己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宋词。

刘璇:我喜欢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抒写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字字珠玑。还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尤其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人回味无穷。

王牧笛:还有《声声慢》啊,梁启超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说,那种茕独?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的。

王安安:我喜欢苏东坡,觉得他的魅力就在于突然间的柔情。比如《江城子》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后,突然有一个明快的“小轩窗,正梳妆”。像“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苏东坡不仅有这些情感丰富的作品,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人生的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欧阳霄:我对陆游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两句较短的词“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一读这八个字,那种悲愤、无奈,收复失土无望的绝望心情就能感同身受,非常有感染力。

吕帆:我更喜欢辛弃疾,他既有抑郁的气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也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恣意。

余秋雨:秦观当然不错,但谁让你们一口气排出了苏东坡、陆游、辛弃疾,这可把秦观给比下去了。这几位,再加一个李清照,已经齐齐地把词的制高点占领了。

对我来说,“大宋”之“大”,一半来自宋词里的眼界和气象。我一直认为,如果说古诗容易束缚现代人的思想,那么,这个毛病在宋词里是找不到的。我更鼓励年轻人多背诵一点宋词,甚至超过唐诗。原因是,宋词的长短句式更能体现中华语文的音乐节奏,收纵张弛别有千秋。

从人格特征而言,宋代词人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但不管哪一派,他们都有可爱的剑侠之气。对于他们,我在后面还会提到。

宋代另一项辉煌的文化成果,就是书画。

在这里,我想展示一些比较著名的宋画。比如请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马远的《踏歌图》,李公麟的《五马图》,以及前面说到过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个《清明上河图》前些年在上海展出的时候得排两个小时的队才能买到票。买票队伍里有几个癌症老人,大家说你们不要排了,到前面去吧。他们说不,面对《清明上河图》,必须站两个小时。这事让我很感动。还有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你看这幅人物画笔墨那么简单、省俭、奔放,却充满了浪漫气息,想不出还有更好的笔法能够描绘李白。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还有他的另外一些画也不错。

宋代的书法艺术,一般概括为“苏、黄、米、蔡”四人,也就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但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蔡应该是蔡京,当时只是因为他政治名声太坏,才调了包。这四个人,书法技术最高的是米芾,但就整体格调而言,还是应该首推苏东坡。《黄州寒食帖》便是最好的证明。读一般的优秀书法是可以淡化内容的,但面对苏东坡的书法就不行,非要品味他笔墨间的情致、声调不可,一品味,那种身处困厄中的文化灵魂又立即将你笼罩。这是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所做不到的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