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92)

2025-10-10 评论

丛治辰:我们都知道陆游是爱国诗人,但这种爱国其实贵在坚持。陆游的《示儿》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操其实并不难得,因为刚到南宋时,大家都有这种情操,可南定日久之后,就滋养了惰怠的情绪,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情绪就占了上风。以前跟陆游一样有过这种爱国情操的其他诗人,后来都转向了山水诗的写作,只有陆游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还是《示儿》。我觉得这种自始至终不忘北定中原的情操我们应该铭记。

余秋雨:这些文人,想从军事和政治上挽救一个王朝,但是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奔命呼号的时候,一个伟大的文学王朝被他们建立起来了。

军事和政治的王朝,看起来是那么崇高、那么重要,但是,真正永恒的崇高却属于他们自己手下的那个文学王朝。

他们不知道,那倒罢了,问题是,直到今天,连很多文学史家也不知道。

除了你们刚刚列举的几位外,我还想提醒你们注意一下李清照。这位大家都不陌生的女词人乍一看与政治、军事不应该有太多关系,却也因为身处多事之秋,几乎把整个身心都牵连进去了。她与丈夫赵明诚相亲相爱,但两方的父亲却处于政治斗争的对立面。赵明诚去世后又有谣言诬陷赵明诚私通金国,结果使李清照此后很多年都要为洗刷亡夫的恶名而长途奔波,直到最后不得已而再嫁。再嫁又嫁错了人,离婚又要判罪……一系列想不到的麻烦在国破家亡的形势下纠集在一起向李清照扑来。李清照不知承受了多少无法承受的惨重打击,但她到最后也未必明白:她为之奔波半生的那种政治名誉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文化名誉却已经在她的长吁短叹之间完满建立。也就是说,她在重重困绝之中随手写下的那些词,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不灭珍宝而光耀千古。

很快,中国知道她悲惨经历的人已经几乎找不到,而熟读她作品的人却成千上万。时代容不下她,她却成了时代的代表。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时代是多相位的,在文化相位上,时代从一开始就已经悄悄地封她为女王。她的事情,我在一篇谈名誉的文章中曾详细地说过,大家有空可以找来读一读。

余秋雨:讲过了宋朝文化的事,我们又要为元朝拂去尘埃了。这是一个短暂的朝代,历时八十九年,如果回溯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一起算,也就一百多年。这个朝代,历来被看成是中原大地被北方铁蹄践踏的时代,因此也是一个暗无天日的时代。然而情况真是这样吗?

其实,元代还是有不少亮点的。就像黑夜迷路时首先要寻找灯光一样,我们要想摆脱历史中的迷失,也只能抬起头来寻找亮点。那么,在我们的心目当中,元朝的亮点和暗点有哪些呢?

吕帆:要说亮点,首先是成吉思汗。他和他的后辈建立了一个东到朝鲜半岛,西到多瑙河沿岸,北到北冰洋以南,南到我们的南海、台湾地区的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的缔造者,自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才。而在马蹄声起,烽火弥漫的征战中,成吉思汗和他的后继者们,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不到四十万的军队,就灭了四十多个国家,征服了七百二十个民族,用时下很流行的话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周双双:还有就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亮点,比如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了新历法,被后人称为“授时历”,他还算出了回归年的时间,也比较科学;还有黄道婆,因为丈夫虐待她离家出走,后来被黎族妇女收留,学了先进的纺织技术,晚年回到自己的家乡教给了乡亲,发明了一些新的纺织工具。

罗璞:但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是很严苛的,把人分为好几等,最上等的是它的统治阶级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就是当时西域各色名目的人;汉族被分为两个次等,一个叫汉人,另一个叫南人(以前南宋政权统治下的汉人),地位都很低。还有元代虽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蒙古人的军事残暴,抵抗元军进攻比较激烈的一些城池,被攻陷后都被屠城,这在人类史上是非常残暴的一笔。

余秋雨:按照我们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宋元递嬗之间有一些“必需情节”,例如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当然这是象征性的一环,应该提到,但从更宏观的世界史观来看,当时更重要的“特殊情节”倒是发生在合川钓鱼城的保卫战。这场出色的保卫战是我家先祖余?将军定下的方略,因此请允许我多讲几句。这不完全出于私心,因为这场保卫战既改变了世界文明的格局,也改变了蒙古人在元代的统治文化,都属于大文化范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