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戏剧学(26)

2025-10-10 评论

约公元前一千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印度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在文学上被称为史诗时代。在这一长时期中,民间迎神赛会时的戏剧性表演,是戏剧比较正式的萌芽。其间,约出现于公元前二世纪的语法书《大疏》中有表演故事的记载,可为这种萌发着的戏剧之芽作证;

约公元前后,印度古典戏剧成熟;

约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佛教戏剧家马鸣创作《舍利弗传》等剧,显示古典戏剧的完全成熟;

约在马鸣之后,戏剧家跋娑从事积极的创作活动,名传一时,后来迦梨陀娑在剧本《摩罗维迦》中提到当时流行的三个前辈戏剧家,跋娑名列第一。本世纪前期曾发现他的十三个剧本,被通称为“跋娑十三剧”,富有民间色彩;

约公元二世纪,出现了第一部戏剧理论巨著《舞论》;

约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戏剧家首陀罗迦创作现实主义的杰出剧作《小泥车》;

约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印度古典戏剧的最优秀代表作家迦梨陀娑创作了《摩罗维迦》、《广延天女》、《沙恭达罗》等剧作,其中,《沙恭达罗》至今享有崇高的世界性声誉;

约公元七世纪,印度进入封建社会。印度古典戏剧从以迦梨陀娑为代表的高峰开始衰退,宫廷剧有所发展。当时宫廷剧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署名“戒日王”的三个剧本《璎珞传》、《妙容传》和《龙喜记》。约在同期还出现过《醉鬼传》等市井小闹剧;

公元八世纪,出现了薄婆菩提、毗舍佉达多、婆吒·那罗衍等戏剧家,剧作有《罗摩传后篇》、《大雄传》、《茉莉和青春》、《指环印》、《结髻记》等,其中以薄婆菩提的《罗摩传后篇》最为著名;

公元九世纪至十世纪,出现了剧作家牟罗利和王顶。前者以《无价的罗摩》著名,后者写过《儿童的罗摩衍那》和《樟脑球》等,大多呈现出较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成就不高;

公元十世纪,戏剧理论家财胜写出具有总结性的戏剧理论著作《十色》;

公元十世纪之后,印度古典戏剧已基本颓溃。十一世纪出现过克里希那弥湿罗的剧作《觉月初升》,在格局上有马鸣戏剧残卷之风。以后,民间方言戏行时,古典戏剧日渐趋向名存实亡。

总起来看,印度古典戏剧公元前后为其成熟期,公元二世纪至五世纪为其鼎盛期,公元十世纪以后完全走上末路。《沙恭达罗》、《小泥车》、《罗摩传后篇》等,显示了印度古典戏剧的最高艺术水平。

在内容上,印度古典戏剧有两个主要题材来源。其一是史诗和传说故事中的现成材料,这占了印度古典戏剧的大部分。这中间,有一流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中心,以迦梨陀娑的《摩罗维迦》为先声,以七世纪署名戒日王的几个剧本为典型代表;更令人注目的是在传说故事的外壳之中进行改造制作,融合进去新的思想意义而取得较现实的艺术效果的那一流,以《沙恭达罗》为代表。第二个主要来源是现实生活,作者可以超越于传统故事之外,以刻画市井生活的世态人情为主,从《小泥车》直到七世纪的一些市井小闹剧。另外还有一些是以宗教宣传为主旨,如马鸣戏剧残卷。在所有印度古典戏剧中,除了一部分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外,大部分都有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或隐或显的现实寄托。

印度古典戏剧的艺术形式,我们了解得不太多。从马鸣戏剧残卷看,当时角色出现方式至少有三种:一是为角色拟定了名字的;二是不用角色名字,光标明角色身份的,如“妓女”、“主角”、“流氓”等,并已出现了特点鲜明的丑角;三是以抽象概念来命名角色的,如“智慧”、“名誉”等,颇有点现代象征派的味道,这种戏自然会以宣扬特定的观念为己任。

后来,直到十一世纪,还出现过这种以抽象概念来命名角色的戏剧,但考其主流,多数印度古典戏剧采用了有大类别划分又有具体名字的角色方式。角色大致有“拿耶伽”(男主角)、“拿依伽”(女主角)、“毗都娑伽”(丑角)等类。在剧本格局上,开场有引子,结束有尾诗。

以《沙恭达罗》开场为例,诵读了几句颂祷神灵的诗之后,就有舞台监督和一名女演员的对话:

舞台监督 不必啰唆了。(注视着化妆室)小姐,化妆完了,就出来吧!

(女演员出)

女演员 先生,我来了。请先生下命令吧,要做什么事情呢?

舞台监督 看官多半都是知书识理的。我们要在他们面前演出迦梨陀娑新著成的叫做“沙恭达罗”的剧本。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