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书(4)

2025-10-10 评论

就像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样,这次大地震又让我们万分惊悚地感知了人类的生存底线。只不过,唐山大地震时中国相当贫困,而汶川大地震时中国已经相当富裕。两次大地震提醒我们:在生存底线面前,贫富荣衰一律平等。

与唐山大地震时不同,汶川大地震之后我立即赶赴了现场。在触目惊心的废墟间,我强烈感受到,当这样的天灾降临,个人、家庭、村落、乡镇几乎都无法自救。若能延续生命、保存文明,必然是互相救助的结果。

这种现场感受使我得出了一个推论:中华文化为什么能成了全人类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必然与一次次灭顶之灾中的守望相助有关,可惜没有被朝廷史官们记录下来。我得出这个推论,也因为亲眼看到了那些天,全国各地民众自发救援的感人景象。正好我考察过亚洲好几个天灾现场,又去过美国遭遇飓风的一个灾区,救援情况都远不如中国。

由此我想,在自然暴力面前人类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即使毁灭降临,在毁灭前一刻的善良互助,可能成为人类到过地球一次的最终安慰,也可能是人类各个文明之间的最后比赛。为此我当即发表文章说,汶川大地震证明,中华民族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像样的族群。我还说,我将把这个想法,作为今后研究中华文化的新起点。

与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一样,仍然有一些人不明白“天事”大于“人事”,一心想把“天灾”引向“人祸”,继续在血泊废墟上闹点政治话题。这次,是全世界民众不理他们了。正如台湾学者南方朔先生所说:“这次地震让人痛心,却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

南方朔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中华文化,是指在“生存底线”中的善良互助。这种善良互助在平日很可能被掩埋,掩埋得连自己也不知道;一旦大灾降临,却“震”出了集体本性,这便是文化自醒。

那么,就让我们简单扫描一下中华文化的生存状态。

地球,这个在银河系中几乎找也找不到的小颗粒,十分之七是海洋,十分之三是陆地。在一块块陆地中,最大的一块是欧亚陆地。在这块陆地东边,有一个山隔海围的所在,那就是中国。

中国这地方,东部是大海,西北部是沙漠,从西到西南,则是高原。光这么说还显得平常,因此,必须立即说明,大海是太平洋,沙漠不止一个都很大,而高原则是世界屋脊。那就是说,这是一片被严严实实“封”住了的土地。

在古代,那样的海是无法横渡的,那样的山是没人攀越的,那样的沙漠是难于穿行的。结果,这地方就产生了一种“隔绝机制”。幸亏,它地盘不小,有很多山,很多河,很多平原,很多沼泽。人们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织,春种秋收,这就是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这种生存状态又被说成“靠天吃饭”。一个“天”字,就包括了气温、气候、降水量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自然灾害。

“天”怎么样?从中国最近的五千年来说,开头一直温暖,延续到殷商。西周冷了,到春秋、战国回暖,秦汉也比较暖。三国渐冷,西晋、东晋很冷。南北朝又回暖,暖到隋、唐、五代。北宋后期降温,南宋很冷,近元又暖。明、清两代,都比较冷,直到民国,温度上去一点,也不多。

气候的温度,或多或少也变成了历史的温度。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著)上找到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注释,此图采自于《中国文化地理》(王会昌著)。这幅曲线图把气温和朝代连在一起,让人联想起一次次无奈迁徙,一次次草衰风狂,一次一次生态战争,一次次荒野开拓,一次次炊烟新起……我对着这幅曲线图,看了很久很久。

我相信,不管说大说小,生态原因都是历史的第一手指。即便从最小的角度看,那一些著名战争的胜败,其实都与历史学家所强调的将士多寡、君主贤愚、帷幄谋略关系不大。根据传说资料,黄帝能够战胜蚩尤,主要是气候原因。说近一点,诸葛亮的最大亮点,便是“借东风”,由预测气候而决定了赤壁之战的胜负。成吉思汗纵横天下,他的谋士耶律楚材也是凭着准确的气候预测而取得了最高信任。他的后代攻日本而未成,完全是因为海上台风。

孟子英明,把成败因素分为“天时”、“地利”、“人和”三项。这就打破了人类封闭的自足系统,重新仰赖于天地的力量。但是,囿于视野极限,他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轻重模式。其实,更宏观的结论应该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人太渺小,怎么强得过天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