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路线的斗争
但是,王充的宿命思想,并不是很单纯的宿命思想,而是为反抗另一种思想而强化了的武器。在王充的时代,迷信极为盛行,儒家思想被“天人感应”挂帅,一股有意志的天道观把思想界全盘扣住。王充认为这是要不得的,所以他提倡一种自然的没有意志的天道观。他说:
夫天道自然,自然无为……使应政事,是有为,非自然也。(《论衡·寒温》篇)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论衡·谴告》篇)
“应政事”“谴告”就是天能对人做什么祸福之事。当时人相信天可以对人做什么什么,人也可以对天做什么什么(感天)。王充批评这种思想,他说: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论衡·物势》篇)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万物之生,含血之类,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至德纯渥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德。”黄帝尧舜大人也,其德与天地合,故知无为也。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而冬不为藏。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汲井决陂,灌溉田园,物亦生长。沛然而雨,物之茎叶根荄,莫不洽濡。程量澍泽,孰与汲井决陂哉?故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为也,气和而雨自集。(《论衡·自然》篇)
王充这些话,根本目的在推翻“天地故生人”的“故”字,“故”就是有意的、有意志的、有目的的。王充推翻了这些。王充认为真相乃是天“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人事天是不管的。
偶
在推翻“故”字的同时,王充推出一个“偶”字。“故”是有意的,“偶”是无意的。王充说: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然则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虮虱之于人也,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何以验之?如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爱,不当令之相贼害也。或曰:“五行之气,天生万物,以万物含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更相贼害。”曰:“天自当以一行之气生万物,令之相亲爱,不当令五行之气反使相贼害也。”或曰:“欲为之用,故令相贼害。贼害,相成也……金不贼木,木不成用;火不烁金,金不成器。故诸物相贼相利。含血之虫相胜服、相啮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气使之然也。”曰:“天生万物欲令相为用,不得不相贼害也,则生虎狼蝮蛇及蜂虿之虫皆贼害人,天又欲使人为之用耶?”……凡万物相刻贼,含血之虫则相服。至于相啖食者,自以齿牙顿利,筋力优劣,动作巧便,气势勇桀。若人之在世,势不与适,力不均等,自相胜服。以力相服,则以刃相贼矣。夫人以刃相贼,犹物以齿角爪牙相触刺也。力强、角利、势烈、牙长,则能胜;气微、爪短,则诛;胆小、距顿,则服畏也。人有勇怯,故战有胜负。胜者未必受金气,负者未必得木精也。(《论衡·物势》篇)
王充这个“人偶自生”“物偶自生”的思想,目的就在表示天是无意志的。因为天若有意志,要造就该造个完美的世界,又何必造个“相贼害”的世界呢?
“有幸有不幸”而已
正因为一切是没有意志的,所以人间的祸福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只是“有幸有不幸”而已。王充说:
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举事有是有非;及触赏罚,有偶有不偶。并时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中伤未必恶,隐蔽未必善。隐蔽幸,中伤不幸。俱欲纳忠,或赏或罚;并欲有益,或信或疑。赏而信者未必真,罚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不偶也。(《论衡·幸偶》篇)
他又举例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