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11)

2025-10-10 评论

每一种罪恶都引发另一种或多种罪恶。譬如我骄傲,就容不得别人比我强 ;我胜不过他,就嫉妒他。嫉妒人,妒火中烧,自己也不好受。一旦看到我嫉妒的人遭遇不幸,不免幸灾乐祸 。妒引起恨,恨他就想害他,要害人就不择手段了 。这样一连串地由一个恶念会产生种种恶念 。例如贪吃贪懒,就饱暖思淫 。这时期的孩子,可说“众恶皆备于我矣”。
这里就要谈谈苟子“性恶论” 。苟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 。据苟子《性恶》:”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第一句说明“性”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的。这话正可解辑婴儿有灵性良心是婴儿的本性,是天生的。第二句说明人能学。也能学好 :这就是伪。“伪”指人为,不是虚伪 。苟子认为人性本恶,要努力学好,才成好人 。这确也是实情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婴儿失去赤子之心以后,身体里的劣根性渐渐发展出来的 。他说人性本恶,是忽略了人的婴儿阶段。忽略了最初的婴儿阶段,就否定了人的本性。也否定了他自己肯定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为者谓之性”(这就是说。性是天生的) 。“本性难移”是我们已经肯定的 。如果本性恶,就改不好 。人原先本性是好的。劣根性发展后变坏了,经过努力,还能改好。如本性是恶的,就改不好了。
我曾读到一则真实的记事 。某英国人驯养了一头小老虎。老虎养大了,仍像猫狗似的跟在身边,和他很亲昵。一次,他睡熟了。老虎在旁舔他的子,表示亲爱 。舔着舔着,舔出血来了。老虎舔到血腥。本性发作,把他的手咬来吃了 。“本性难移”是不错的 。能由人力改造自己,也说明人性本善,才改得好。荀子性恶之说是不全面的。有缺点的 。但他说“善者伪也”,还得承认,人性本善,才学得好;否则萄子也难于自圆其说了。
一般五、六岁的孩子都上幼儿班了 。在家有家长管教,在学校由老师管教,同学闯也互相竞赛、互相督促、勉励。在家娇惯的孩子,在学校就争取做好学生了。孩子到了九岁、十岁,渐渐会改好。
小孩子自己也会管自己。例如小孩子怕吃苦药、怕打针。可是他们很有灵性,也懂道理。如果给他们讲明得吃药、得打针的道理,有的孩子就能吃苦药,也能忍痛,尽管喻着眼泪,撇着小嘴要哭,也能在大人的鼓励下,说“不苦”、“不痛”或“不怕”。有的小孩尽管事先和他讲明道理,事到临头,就哭闹着不肯承受了。得大人捉住胳臂打针,捏着鼻子激药。因为个性不同,而孩子的克制功夫也强弱不同。
孩子接受家里的管教,接受学校里师长同学的熏陶,再加自己有灵性良心,能管制自己,以前在纵容下养成的种种劣根性,会有所改善 。如果顽劣不受管教,或亲人一味纵容,这孩子会变成坏孩子。坏孩子多半是十六、七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先是逃学,结交坏朋友,结成一伙,殴斗闯祸,无所不为,成了不受管教的胡孩子。这就是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管不教,纵容放任,使未成年的菌子成了坏人 。如果他慷然觉悟,仍然可以成为好人;而迷途知返,会比一般唯唯诺诺的人更好。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西方人也说浪子回家,该宰了肥牛款待。这是人的灵性良心。战胜了一己的私欲。
人,一方面有灵性良心,一方面又有个血肉之躯。灵性良心属于灵,“食色性也”属于肉,灵与肉是不和谐的。
不和谐的两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斗争。有斗争必有胜负。胜者或是消灭对方,或是制服对方,又形成统一。斗争可以不断,但矛盾必求统一。统一之后的“我”,又成了什么面貌呢?这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明的。怎么斗,怎么统一,都值得另立专题,仔细探讨。
 

<一>灵与肉既有矛盾,必有斗争;经过斗争,必有统一

1 斗争的双方
观察灵与肉的斗争,首先当分清双方阵容
(1)一方面是肉体
肉体方面,我们往往只说“食色性也”,而忘了身躯的顶端。还有一个脑袋呢!这颗脑袋是身躯的重要部分,不容忽视 。要明了人性内部的灵肉之争,就得对这部分躯体,有点儿基本的科学知识。
我们向来以为心是管思想的,我国一切有关思想的字,都带一个“心”字。“心之官则恩”。其实心脏只管身体的血液循环。管肺部的呼吸。左右上下四个心室,哪一室都不管思想。古埃及人也以为思想的是心,所以他们在保存尸体的时候,首先把生前无用而死后易腐的脑子挖掉 。木乃伊是没有脑子的。古希腊人把思维归属头脑,把感情归属心,对了一半,错了一半 。思想、感情、记忆、判断等,都靠脑子 。脑子是一个非常精致而复杂的器官 。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