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陈冲(4)

2025-10-10 评论

    小陈冲爬出被窝。似乎是发生了什么事;什么可怕的、超出她理解的事。她赤脚下了地,在寒冬的深夜里,半懵懂,半恐惧地伫立着。
    妈妈从外公的房里走出来。外公的亮着微弱台灯的房间里传来外婆压抑的饮泣。
    小陈冲瞪着这个有些走样的母亲,走向她,忽然抱住了她。她感到妈妈在浑身抖颤,她听到妈妈断续的声音:“公公……不在了。……公公……死了!”
    死?小陈冲懂得这个字,却头一次在她的家里听到这个字。
    小陈冲也是第一次看见母亲哭泣。母亲在抱着她痛哭的同时重复:“公公死了。”五岁的她尚不明白“死”的残酷;“死”便是把那个慈祥、用暖和的大手握着她的小手一遍遍写出“说话要和气”的外公一下子带走,一下子让他从这个家消失。
    从此没有公公了?她不懂。更何况是公公自己诀别了生命,诀别了全家和小陈冲。
    五岁的陈冲不知怎么也嚎啕起来。她哭似乎是因为一种莫名而巨大的恐惧。外婆的哭,母亲和父亲的哭使她感到那恐惧连他们也抵挡不住了;五岁的她和哥哥生活中的重重保护仿佛在崩溃。她概念中的大人是不哭的。在孩子哭着奔向大人们,向他们求助,求得公平,求得安慰时,大人们总是微笑着说:“好了,好了。”那微笑似乎告诉孩子:“没什么呀,天塌下来还有我们呢。”而如今大人们也哭了。证明一种比“天塌”还大的恐惧出现了。
    小陈冲逐渐明白了“死”。不像上班,外公拎着他的公文包,回身对小陈冲说一声,“再见”。这个“再见”是能够兑现的。每个傍晚,外公走进弄堂口,身上有股极淡的药剂气味,对外孙女微微笑着。这微笑兑现了他早晨的“再见”。
    而这次外公没有说再见。也许他在最后的晚餐上,用心语对每个人说了,对小外孙女说了,他或许是因了这无言的告别而难以下咽那餐晚饭。
    小陈冲似懂非懂地崇拜外公。那是个写了许多书籍,研究出先进的药物理论的外公啊!她也听说过外公的故事:二次大战最激烈的年月,外公和外婆穿过硝烟战火的欧洲大陆,又穿过大洋,回到祖国,在重庆简陋的小寓棚里,著书、研究,以他力所能及的作为,拯救备受战争创伤的同胞……外公一生最大的希望是让自己的祖国摆脱科学上的落后,他的一生都在艰辛地实现这份希望。然而当他的希望被扼灭——研究室关门了,项目停止了,文献被勒令停用,他便感到自己实质的生命已经结束。逻辑地,他便停止了这个不再有意义的肉体生命。
    小陈冲是在多年后才真正懂得了外公的死。多年后,她以这样的缅怀写下了她五岁时的感觉,解答了她五岁时内心中的无数疑问——
    五岁那年,童年的蓝色没有了。
    黄昏的太阳疲倦地从风的脊背
    滑落
    空旷的废墟中外祖父灰色的身影远去,消失
    幼小的本能告诉我,他将留下
    我,他将不再
    回来
    疑惑和恐惧让我很多年都没敢哭。今天
    他的灵魂在我的身体里重新升起,带着新鲜的海的气息,带着永恒的微笑和永不跪下的挺拔。[注]
    [注]陈冲为《陈川画集》所题的诗。
    那个隆冬之夜以后,便不再有那个静悄悄、沉思默想的外公了。没人再在小陈冲和哥哥嬉闹吵嚷时竖起食指,说:“嘘,外公在看书。”没有了。家里有那么多东西——整洁的书房,那些夹有批注字条的书,那双尚未染尘的皮鞋,都提醒着这个家庭中一个永恒的缺席。
    而外部世界却有更多的,对于这位去了的外公的提醒。自杀是个普遍现象,也是被普遍认为耻辱的。成年人对自尽者的家眷只会窃窃私语,而孩子们却不一样。小陈冲一到幼儿园就听到小伙伴们大声的议论,大声地表示歧视。她这才感到父母所承受的那份不可名状的恐惧。孩子们坦率地表现他们的残酷、他们的不公正。
    “她的外公自杀了!”
    孩子们在这里敞开喉咙讲出大人们的窃窃私语。
    小陈冲懂得了有口难辩的苦楚。并不因为你理直气壮你就能辩赢。一向好交朋友的她不再喜欢幼儿园,她情愿和哥哥呆在家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严歌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