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神沉思录(15)

2025-10-10 评论

    1.早期好运
    如同打扑克牌一样,总有一个人要输的。如果看到周围的人都没有输,那输的人就是你了。——沃伦?巴菲特
    怪就怪在,输的概率一直没有落在林园身上。从1989年开始投资,他的资产从8000元冲到了20个亿。
    林园本是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毕业后,和现在很多应届毕业生一
    样,林园当初找工作时专业并不对口,换了几个工作,最后到深圳博物馆混口饭吃。这是一个正确选择,人生本就充满偶遇,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若是整天窝在家里,就是天上掉馅饼了也砸不到你脑袋上。
    果然,机会很快来了。1989年,林园的一位知识丰富的朋友跟他讲:“深圳出现股票交易所了,股票是个‘钱生钱’的好东西,你应该去了解了解。”抱着一颗好奇之心,林园踏进了股市。当时,深圳共有四间证券营业部。事实上,股票在当时是新鲜事物,很多人都不了解,所以每间营业部都空荡荡的。但林园去了几次后却发现,这里蕴藏着赚大钱的机会。
    林园声称自己起初是响应政府号召炒股的,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矫情。那时林园说服了家里人,东挪西凑,筹到8000元钱,义无反顾地扎进了正“摸着石头过河”的股票市场。在林园记忆中,当时交易所的条件特别简陋,大厅中间有一块黑板,上面写着股票名称和价格,看有没有人要。价格在不断地变,有人要,林园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他自称和菜市场买卖猪肉没什么两样。这样来回倒几次,就可以赚不少钱。在那个时候,如果有些朋友要买哪只股票,又刚好有人想卖,林园还居中介绍,每笔可以赚到一百多元的“中介费”。这和如今彻底电子化的股市几乎是两个世界。
    和杨百万比较起来,林园算是年轻的,输得起。所以,他这敢拼敢闯的劲,还不能算是有胆识,只能说是有眼光、运气好。加上那确实是个好时代,林园骑自行车炒深发展,穿梭于各个营业部之间高抛低吸,一年赚进12万。林园自己都说:“我从8000元炒到了12万,那时候谁知道股票是怎么回事儿?那时候,股票是个稀缺资源,你买了它就涨。我当时就二十几岁,也是糊里糊涂的。”
    林园之后又把目光投向“获利丰厚”的原始股。接下来的两三年,林园奔走海南、上海等地收购内部职工股,即原始股。如同很多中国早期资本市场的著名人物一样,林园看到了原始股巨大的获利前景。原野、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股票相继被他大笔收入囊中,这些股票上市后股价均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1992年,林园的股票市值已超过1000万元。
    能拼出这样的战果,还能说什么呢?人强,命强,不如时势强,时势比人强。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讲信用的时代,又是一个欺骗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
    暴富容易招来暴毙。
    2.择机避险
    1993年春天,中国股市进入第一波熊市。那时的情形相当险恶。据知情人透露,当年部分机构拟订了消灭私人大户的既定方针,允许大户大规模透支买股。结果,上证指数从三位数变成四位数,又从四位数跌回三位数,无数大户被就地消灭,相当于在蹦极中失控撞地,非死即伤,死乃惨死,伤乃重伤。
    当时的情况是,市场供应量太大,后续资金跟不上,供需状态发生了逆转,股票的超高价格明显已经维持不住了。任何机构和个人到股市来,都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学雷锋的,没人会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帮别人维持股价。看着自己手中的“存货”面临“贬值”的危险,林园决定脱手。林园分析当时市场资金的结构,几乎没有资金看重价值投资。换句话说,这个市场没有长期投资的价值,卖掉手中的股票是最正确的选择。
    林园果断抛股套现,转身进入房地产领域,一走就是两年,逃脱了中国股市第一波大熊市。
    股票好像毒瘾,一旦上手就很难收手。1994年底,在圈内的朋友建议下,林园来到上海考察当地的房地产投资市场,但人往往只对自己最“上瘾”的领域敏感,林园就是这样。他在上海的考察中,惊奇地发现资金有回流股市的迹象,尽管不是特别明显,但凭借他对资本市场那种非同寻常的敏感,他意识到了机会正缓缓呈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