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战争(121)

2025-10-10 评论

    岑立昊吃了一惊,问道:“你怎么知道他是个中国通?”
    孔宪政笑笑说,“我的情报工作厉害吧?所以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以后在背后用中国话骂人,搞得不好就被听了去,那就尴尬了。”
    岑立昊说,“老孔你搞情报要深入,看看这小子有没有什么毛病,比如残疾传染病不良嗜好什么的,想办法让他暴露丑恶面目。”
    孔宪政说,“残疾传染病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就来不了YKT学院了,但是不良嗜好倒是难说,就是没有,也可以培养出来嘛。”
    岑立昊笑道,“你老兄够阴险的了。”
    孔宪政说,“我是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对内要加强管理教育,对外要镇压反革命。”
    孔宪政是D军区某二级部的副部长,也是中国驻F国大使馆委派的留学生负责人,今天第一次出门就被考夫特抓了把柄,他尤为恼火。
    这次选派F国YKT军事学院留学生,只有孔宪政、岑立昊、王学慎三个人是副师职干部,其余秦万竖等六人皆为正团职干部,而且除了秦万竖,全是基层带兵的团长。秦万竖出国之前是D军区的参谋,据说曾经给该军区某首长当过警卫员,有了这层关系才被选送来的,再加上这家伙说话办事有点愣头愣脑的,所以大家对他的看法略微有点别样,但他知道孔宪政和岑立昊是留学生中的核心人物,因此总爱围着这两个人转。
    说话间就到了马绍尔古战场遗址了。相传中世纪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鏖战,昆巴尔布率领的三万入侵铁骑在马绍尔受到了卫国将军奥列格率领的不足八千兵力的顽强抵抗,奥列格的军队多为步兵,兵器落后且物资供应匮乏,但奥列格善于激励军心,运用智慧,在十余公里的正面上,构筑沟壕,设以木桩绊索,以一部兵力诱敌进攻,隐蔽至沟壕内。昆巴尔布士气正旺,掉以轻心,长驱直入,结果损失惨重,不得不退而防守,蓄势待发。在第二次进攻中,奥列格指挥军队退至马绍尔城堡一线死守,纵火烧毁昆巴尔布后方基地,造成昆军混乱,昆巴尔布不得不放弃对马绍尔的进攻,转道波斯港方向。马绍尔战役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战争典范,同时也昭示着战争智慧的力量重要于武装实力的真理。
    岑立昊在凭吊马绍尔古战场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形态的变化问题。从人类战争的历史上看,似乎西方兵学侧重于“力”,也就是实力,而东方兵学则似乎更注意“谋”。像马绍尔战役这样的战例,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里,不知道有多少,以少胜多,以劣胜优,出奇制胜,声东击西,诱敌深入,比比皆是啊!然而,就马绍尔战役这样小的规模,小的范围和小的作用,也就被当作一个国家的典范战例,摆在这里几千年,任后人从中引发无限仰慕和感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可以引为自豪的东西了。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为什么要以劣胜优呢,以劣胜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说必须是在具备了基本的抗衡能力并保证有绝对的指挥智慧的时候,以劣胜优才是可能的。以劣胜优是被逼出来的,我们被逼出了智慧,但有些时候智慧未必都能排上用场,除非你具备了基本的抗衡能力。而且,这种智慧的运用还仅仅是常规战争的法则,因为常规战争说到底还是以人力和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这些法则是否适用于现代高技术战争呢?我们中国是个兵学大国,传统兵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浩瀚,金科玉律层出不穷从而使中国的军人们几千年来有章可循有法可效。不能否认中华兵法遗产的珍贵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基本原则和战争态度,至今仍然像太阳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具体到战术上,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即使是孙武那样伟大的军事家,也毕竟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人物了。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不太相信先知先觉,因此有理由质疑:两千多年前的军事理论,果然能够指导我们在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尤其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战争中攻无不克百战百胜吗?这个问题恐怕值得深思。
    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的谋略和经验已经经过了常规战争的检验,但它没有经过高技术战争的检验,因此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绝不能盲目自信。对于如何继承传统优势,立足现实解决问题,应该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态度,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几千年后魏源说,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徐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