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三部曲(101)

2025-10-10 评论


  羽田问:“这样的佳句,想必是贵国的某位诗人所作吧。”

  “洛阳纸贵的左思,作《娇女》一首,其中十二句,说的是煮茶,那是遥远的汉代了。我们中国人作事向来无心插柳,星星洒洒,反不如贵国可以整理流传了。“

  “愿听杭先生指教。”羽田连忙接过话头说。

  杭天醉摇头:“今日难得羽田先生开讲,还是一气听完了,以后专门听我的吧。”

  羽田也不再谦让,正襟危坐,又开了讲。

  话说珠光去世的那一年,又一位大茶人武野绍鸥出生了。按照中国人对佛的理解,想必是有轮回的神秘天意在这其中吧。

  绍鸥是清市人,地方靠海,城市繁华。他的父亲,是个大皮革商。绍鸥二十四岁那一年,来到了京都,跟着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同时,又跟着珠光的几位弟子习茶道。直到三十三岁,他一直作为一名连歌师,生活在京都。想来,有富裕的家庭经济背景,他便是一个自由自在的艺术家了。

  三十六岁时,绍鸥回到及市,三十七岁时,收下了小他二十岁的千体利为徒。浪漫自在的连歌生涯结束了。绍鸥成为一名严谨的茶人和商人。四十八岁那年,他获得了“一闲“居士号。他的茶道生涯,进入了黄金时代。

  以歌的道理来渗透茶道,开创新的天地,是绍鸥的贡献,请听这首和歌吧:

  望不见春花,望不见红叶。

  海滨小茅屋,笼罩在秋暮。

  只有领略过壮丽景色的人,才能体会无一物中无尽藏的超脱。

  把和歌擦装起来,代替茶室的挂轴,使日本茶道日益民族化,便是从绍鸥开始的。

  必须告诉你们,第一幅被挂出来的和歌,是唐代时安倍仲麻吕留学中国的思乡诗: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绍鸥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改革和发展。素淡、典雅的风格进入茶道,高雅的文化生活又还原到日常生活。我OJ从绍鸥与茶花的故事中,或许可以领略一点精神吧。有一次,茶会正赶上大雪天,为了让客人们全心欣赏门外雪景,绍鸥打破了常规,壁龛上没有摆茶花,却用他心爱的青瓷石基钵,盛了一钵清水。

  杭天醉若有所思,说:“就像现在,当我和你坐而论茶时,屋外是我们两国的孩子在月下共同煮泡香茶。这样相依相存,交相辉映,没有什么能比此时的情景更加美好了。“

  来,让我们共同进入16世纪中叶的日本吧。这是一个激烈的战国时代,群雄争战,以下犯上,风潮四起,对生死无常的武士而言,宁静的茶室是灵魂的避难所。茶具在商人手中可值连城之价,争夺一个茶碗,也可以是一场战争的起因了。

  就在这动荡的年代,武野绍鸥西归,干利休继之而起。

  同样是沿市人的干利休(1522一1592),也同样出生于商人之家,拜绍鸥为师后,也继承珠光以来茶人参禅的传统,二十四岁时获“宗易“道号。后来,做了织回信长的茶头。织回信长死后,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头。

  秀吉与千利休,永恒的对立面,永恒的对峙,永恒的相互依存,也是我们后世茶人永恒研究的命题。

  出身平民的秀吉,渴望天皇的承认。天皇身为傀儡,也不可能不承认用武力统一了天下的武士。为了庆贺这样的承认,秀吉举行了宫内茶会,先由秀吉为天皇点茶,再由于利休为天皇点茶。

  在1585年的此次千利体主持的茶席上,秀吉在壁龛上挂出了中国元代山水画家玉润的《远寺晚钟》。大朵的白菊,插在古铜的花瓶之中,茶盒是天下名扬的“新田“和“初花“。茶罐,取名“松花“,价值四十万石大米。

  六十三岁的干利休,在这一生中最高级别的茶会上,获得巨大荣誉。

  两年之后,权力与茶道再次结合。那一年,秀吉平定了西南、东国和东北的各路诸侯,便决定了在京都的北野,举行举世无双的大茶会。

  千利体责无旁贷地担任了此次茶会的负责工作,而秀吉则发表了一个既专横又豁达,既炫耀自己又体恤民众,既向往风雅高洁,骨子里又是赳赳武夫的布告。

  1587年10月1日,北野神社的正殿里,中间放置了秀吉用黄金做成的组合式茶室。一壁的金子,金房顶金墙壁金茶具,窗户上挡了红纱。这套黄金茶室,可说是秀吉独一无二的创举,在天皇面前炫耀过;搬到九州炫耀过;在中国明朝的使节面前炫耀过;也许,这次的北野大茶会,正是为了在老百姓面前再炫耀一次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旭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