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称为'石屋四山'龙井,我倒是去过的。”嘉和插嘴说。
“云字号远一点,在云栖、五云山、梅家坞、琅档岭西一带。在那里建新村,交通不便一些。“
“太远了不妥,“李君也表示反对,“有什么事情,城里也叫不应的。”
“我们既然出来建新村,还和城里打什么交道?”嘉和便有些生气。
“那虎字号的呢?”陈君连忙打岔,只怕他们又吵下去。
“虎字号嘛,只在这虎跑、四眼井、赤山埠和三台山一带了。”
“那你们这里呢?”李君问,“我看你们这里倒是蛮好的。”
都锦生笑了,说:“我们这里,是排不上号的晖。像白乐桥、法云弄、玉泉、金沙港、黄龙洞,还有我们茅家埠的茶,俗称湖地茶,城里翁隆盛,还有杭少爷家的忘忧茶庄,不晓得会不会收的呢。“
这番话倒是听得杭嘉和要作起揖来,赞道:“锦生兄,实乃有心之人,我倒是想听一听,我们这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志,究竟找一块怎样的地方,建设新村为最好呢?”
都锦生沉吟了片刻,问;“诸兄如此诚恳,我也便从实相问,你们手头,究竟筹得了多少资金?”
这一问,便把三人都问得面面相觑。原来李君家做的小本生意,陈君的父亲则在乡下教书,唯有杭嘉和是个有钱人,却又和家中失了和。究起竟来,三人竟是不名一文了。
都锦生见此况,长叹一口气,说:“你们要无政府,鄙人也不反对,然鄙人是实业救国论者,相信要靠实力改造中国,称雄世界。鄙人正是因为家境小康,无力筹资添置机器,方落得壮志未酬。几位仁兄若也与我一般窘迫,天大的志向,又如何来实现呢?”
陈君便也急了,说:“照你那么说来,这世上我们也只有打道回府这一条路可走了?”
“那倒也未必。”都锦生摆摆手,“近处要买地建房虽是幻想,但远处亦有现成的。狮峰山下有胡公庙,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下马休息,封了庙前十八株御茶,那里倒是有空房可住。“
“哦,你这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杭嘉和敲打着太阳穴,说,“张岱的《西湖梦寻》中倒是有过记载的。那个胡公庙,旁边还有一口泉呢。“他便摇头晃脑背了起来,”南山上下有两龙井。上为老龙井,一流寒碧,清例异常,弃之丛薄间,无有过而问之者。其地产茶,遂为两山绝品。“
“是啊是啊。”都锦生也兴奋了起来,“那口泉,就在庙旁,岩壁上还凿有'老龙井'三字,都说是苏东坡写的,谁知是真是假,倒是庙里有两株古梅,八百年;轮流着落叶开花,花期达三个月呢。我倒是去看过的。”
“那庙里的和尚能让我们住吗?”陈君担心地问。
“庙里只有一个当家老和尚,你们帮他干活,他会答应的。”都锦生满有信心地说。
都锦生所说的胡公庙,与龙井寺相去不远。据史书记载,这龙井寺原建于后汉的乾佑二年(949),名叫报国看经院,想来这与吴越国时的大兴佛事有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报国看经院,便也在这烟雨之中了。到了北宋的熙宁(1068-1077)年间,改了名,叫作寿圣院。有个著名的和尚叫辨才,又是苏东坡的密友,原来是在天竺庙主事的、这天竺山一带,陆羽的《茶经》中就已经记载了说是产茶的地方,到了辨才在天竺庙主事的年代,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的香林茶都已经名声在外了。偏是那个辨才名气一大,是非也多,便干脆翻过了琅挡岭狮峰山间,来到了寿圣院,欲图个老来清静。
不料人出了名,清静也难。辨才至此,香火火旺,僧众达千人,寿圣院名声大振。狮峰山便开茶园以供院中茶事。据说这茶便是辨才从天竺山带过来的,只因此地有龙井泉,又有龙井寺,故茶也名龙井了。龙井茶之名,实实地起源于此了。
在这个官方称之为广福院,民间称之为胡公庙的山郊野寺,建立新世界新村,实现乌托邦的理想,到头来只落在了杭嘉和一个人的头上。
在那个股俄的早晨,春雨打湿了地皮,而嘉和则从羊坝头走出,经过河坊街那间小杂货铺时,看见他的同志李君正在下门板,肩上还垫着一块毛巾。看见嘉和,古怪地用手指指那正和他一起在下门板的父亲的后脑勺,又指指自己,然后空出一只手来摆了几摆,便重新开始沉醉于下门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旭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