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三部曲(164)

2025-10-10 评论


  陈君倒是在门口久久地等着他,肩上背着胡乱扎成一团的被絮:“我本来前天就要走了,为了送你我才硬留下的,我爹在乡下吐了血,捎信来让我去顶班教书,要不这一碗饭就吃不下去了。”

  嘉和说:“没关系,你快走吧,我自己一个人去,我识路的。”

  “你看,说好我们三个人一起去的,现在只剩下你一个人了。”

  “这有什么,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好处,我带着那么多书,正好到庙里去读呢。”

  陈君陪他走出城门,停了脚步,说:“嘉和,昨夜我一宵没睡,我母亲得着肺结核,如今又染给了我爹,什么时候,我也得吐血。”

  嘉和想了想,说:“赶快改造这旧社会吧,新社会一到,什么都好了。”

  就这样,忘忧茶庄的长子杭嘉和,怀里揣着写给大弟嘉平的那叠信,背上行囊里塞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鲁哀鸣的《极乐地》,眼里散发出新世界的光辉。光辉的中心,是一片膝航温柔的绿色,毛茸茸地抚慰着他那焦渴的心。在绿色的中间,恍馆又有红瓦白墙,错落有致,明明灭灭,忽隐忽现。他一阵阵的心血来潮,便一个人向那绿色走去了。
 
 
 
 
 



嘉和对胡公庙的环境十分地满意。庙里果然就有两株来梅,围墙之外,又有一片乌柏,开了春,新叶闹成了一团浅绿。胡公庙左侧的老龙井,清冽甘甜,又兼那满山的茶园,犹如浓稠的绿瀑从半空中挂了下来,映着嘉和,便一脸的绿了。

  庙里的住持,对嘉和竟是十二分的小心,专门打扫了厢房,倒也窗明几净,还说,吃饭可以专门为他做。嘉和听了连连摇手,说:“那怎么行?我又不是来山里住着玩的。我可是来实践新村的,从现在开始,每日两餐,一碗白饭,一碗白开水也就够了。“

  “那,杭少爷拿什么菜下饭呢?”

  “榨菜、霉干菜也就够了。实在没有,酱油拌饭亦可,不劳动者不得食嘛。“他说着便皱起了眉头,”师父不要叫我杭少爷,我们已经主张废弃姓氏了。再说,师父又是怎么晓得我原来姓杭的呢?”

  师父笑了起来,说:“龙井茶区,还有谁不晓得忘忧茶庄哇!山前山后那一片茶园,就是贵府买下来的嘛,如今虽卖出去了,毕竟还是从前的主人。你一来,撮着早就打了招呼的了。“

  杭嘉和听到这里,一屁股坐到新搭好的门板床上,半晌也说不出话来了。他实在是没有想到,孙悟空翻了三十六个跟头,到头来,还是没有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他泡了一杯上好的龙井,桌上摊开了《桃花源记》,读了几行就觉得不太对头,觉得他这个样子,和在忘忧茶庄里也没有什么两样了。

  这样,他便消消闲闲地出了门。没有留声机,不可能给农民放音乐。没有农场,因为茶园已经卖给了有钱人家。关于新农村,他还能干什么呢?

  站在他这个位置上,仰头看去,正是清晨时分,露水渐干,三三两两的,便有村姑村妇们在采茶,腰里还挎着个篓子。走来走去,倒像是在一带绿云之间值戏,又像是在一衣绿袖中舒展。天气又是晴得透明,看得见游丝在半空里隐现,昨日下过一场小雨,现在暖洋洋的,水气正在从地心里往上蒸冒。野草野花,嘉和又叫不出名,只觉得看了眼中妥帖。天上,又有鸟儿飞过了,那是什么鸟儿呢?叫得那么动听?完全是新社会的鸟儿,却到旧社会里来歌唱了。

  他便又听见了村姑们渐渐呀呀地歌唱了。远远地看去,洋红和阴丹士林蓝的衣衫,土黄的笠帽,银铃一样传来的歌声笑声,和仙境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三月采茶桃花红,手拿长枪赵子龙,

  百万军中救阿斗,万人头上逞英雄。

  四月采茶做茶忙,把守三关杨六郎,

  偷营劫亲是焦赞,杀人放火是孟良。

  十一月采茶雪花飞,项王坡下别虞姬,

  虞姬做了刀下鬼,一对鸳鸯两处飞。

  嘉和远远听了,喜得也顾不上礼节,大声叫道:“你们停一停,且等我取了纸笔来。”

  他便跌煞绊倒地往屋里取了纸笔,穿了一双圆口布鞋往山坡上冲。村姑们叽叽咕咕地笑成了一团,他冲到她们眼前时,她们却又复然而止了。

  “唱呀!”嘉和便催她们,“唱呀唱呀,我记下来。”

  村姑们脸孔红扑扑的,鼻尖上流着小汗珠,互相之间就挤眉弄眼了一番。一个右耳下长有一粒黑病的高挑姑娘说:“我们晓得的,你是杭家大少爷。”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旭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