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三部曲(165)

2025-10-10 评论


  嘉和一阵泄气:“怎么你们也都晓得?真是脱不了这个杭字的了。”

  “哎哎,我们当然晓得赔,从前我们采的就是你们忘忧茶庄的茶嘛。”

  嘉和摆手说:“快别提那茶庄了,我已经脱离家庭脱离茶庄,实行无政府主义主张了。你们就叫我嘉和便可以了。“

  村姑们没有读过书,也不知道山外还有什么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什么国家主义,只是觉得这个少爷眉清目秀,言语和蔼,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便也不拘泥起来。嘉和闲着也是闲着,便和她们有搭没搭地说话。他原来倒是一个极其拘谨的男孩,到这大自然之中,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便只觉得呼吸也畅了,心胸也开阔了,连话语也多了。

  又见那些姑娘采茶速度飞快,特别是那个叫跳珠的高挑姑娘,采得情急,竟然两手齐下,鸡啄米一般的了,抖得茶蓬一阵阵哗啦哗啦响,叫他看得眼花镜乱。那茶叶一芽一蕊,雀舌一般的,新鲜得叫人爱怜。嘉和叹道:“真不知一斤茶叶,要有多少的芽头呢。”

  “四万多个吧。”跳珠说。

  嘉和听了,舌头都要吐出来了。

  也许怕扫了嘉和的兴,旁边的姑嫂们都催跳珠唱歌。那年纪稍长、三十上下年纪的叫做九溪嫂的少妇说:“跳珠是江西过来的,她唱的歌都是江西采茶调,跳珠你唱一个。”

  跳珠便要挟:“我唱一个,九溪嫂子你也唱一个。”

  九溪嫂说:“唱就唱,又没外人,嘉和你说是不是?”

  嘉和连忙说是是是。

  跳珠破衣烂衫的,但脖颈长长,长眉星眼,丰润的双唇,比嘉和在城里见过的那些矫情的太太小姐漂亮多了。她亮开了嗓子,唱道:

   温汤水,润水苗,一筒油,两道桥。

  桥头有个花姣女,细手细脚又细腰,

   九江茶客要来媒。……

  “要来什么?”嘉和没听明白。

  “就是要来讨了去做老婆啊。”九溪嫂子一说,姑娘们便哈哈笑成了一团。嘉和也跟着笑,笑着笑着便发了痴想,多么美好啊,一个到外地卖茶的年轻商人,看上了站在桥头的苗条少女,便决心去娶她,新社会也有这样美好的事情吗?没有的,新社会里茶叶统统都是分配的了,哪里还会有卖茶的年轻商人?

  那边的姑娘们,便都在催九溪嫂子唱了,九溪嫂子说:“我是龙井唱法,没啥好听的,都是伤心事体。不唱不唱!”

  嘉和连忙说:“伤心事情也要唱的嘛,古人还说长歌当哭呢。”

  “那我就唱一首《伤心歌》吧。”九溪嫂子清了清喉咙,直着嗓子,就唱开了:

  鸡叫出门,鬼叫进门;日里采茶,夜里炒青。

  指头起泡,脑子发晕;种茶人家,多少伤心。

  唱完,九溪嫂子叹了口气,说:“我说不唱不唱嘛,越唱越伤心的。”

  嘉和说:“你不唱我也晓得的,翁家山的撮着给我讲过的,每年要交贡茶,不好延误,茶商又要来低价收购,批了条子,又拿不到现款……”

  九溪嫂连忙说:“凭良心讲,从前忘忧茶庄来购茶,都是付现款的,价格也还算公道。唉,山里茶农嘛,还有什么办法?外头人吃龙井,香喷喷,还道我们都泡在茶堆里呢!做梦,一口都轮不着的。“

  这么说着,便又唱开了头:

  龙井,龙井,多少有名-…·

  那帮仙女一样的采茶姑娘,竟是都会唱这“龙井谣“的,便跟了伤伤心心呜呜咽咽地唱开了:

  龙井,龙井,多少有名,

  问问种茶人,多数是贫民,

  儿子在嘉兴,祖宗在绍兴。

  茅屋蹲蹲,番薯啃啃,

   你看有名勿有名?

  嘉和望着这群低头采茶又忧伤歌唱的女人,他的心被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打动了。这又不是一般的同情和恻隐之心,这里面有着对一切不公正的事物的强烈的愤超,又有一种无法证明的认同和归宿感。最令嘉和惊惊的是,他竟然就在这样的时刻,想起了他的生身母亲小茶,他的目光恍饱了,在那群衣衫褴楼的女人中,他看见母亲挎着竹篓,半佝着身在慢慢地采茶,他一惊,背上的冷汗都出来了。

  七天之后,他给远在北京的大弟嘉平写了第4号信件。

  嘉平同志:

  我在郊外狮峰山的胡公庙里,已经住了七天。白天跟着村姑们采茶,夜里到村子,看男人炒茶,空闲的时光,就拿来读书。我已坚持一天两顿白饭,用萝卜干和榨菜当菜。村里没有学校,我想请农民们夜里到庙里来,我给他们讲解新村的主张,他们都不肯来,说是夜里要炒茶。妇女们又说要烧饭带孩子。女人很怪,白天采茶和夜里在家中,竟如两个人一般。有个叫跳珠的,是江西讨来的童养媳,老公是个傻的,她会唱好多歌,回到家里却是一声也不响。还有个九溪嫂,也会唱很多歌,昨天我去她家作宣传,她的丈夫正用草鞋底打她呢!她在破院子里逃来逃去,还是我阻隔了不让打。倒是很想跟他们讲解我们未来的目标,但是一切又从哪里说起?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旭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