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162)

2025-10-10 评论

  隔开非洲和亚洲的红海是一个狭长的裂谷。苏伊士运河是红海的延长线,把红海连向地中海。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中国海军正式出海执行作战任务是在2009年到索马里外海驱逐海盗,保护往来商船,地点在红海之外的亚丁湾一带。东非是郑和船队曾经到达的地方。在欧洲人绕过好望角到来之前,阿拉伯人、印度人、马来人和中国人就是东非海岸的常客。除了中国相隔较远之外,其余这些人都在印度洋沿岸的国家,经营着繁忙的海上商路。其中一部分商品,如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瓷器等,就是越过印度洋,由阿拉伯人运往欧洲市场。
  自古以来,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看法就像一张蜘蛛网,一圈又一圈,越在内部的圈就越重要。非洲距离中国比较远,对中国的重要性差一些,但绝对不可忽视。这个世界毕竟越来越小了,而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中非之间的距离将被不断拉近。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争夺世界革命的领袖地位时,中国曾经向非洲国家提供过大量的经济援助。这些援助既不考虑经济效益,更不考虑经济回报。因此,在花费了贫穷的中国大笔资金之后,非洲和中国都没有得到明显好处。不过,把中国塑造成第三世界代言人的努力没有完全白费,今天的中国继承了这笔遗产。中国在北京成功组织非洲峰会,证明了中国在非洲被广泛接受。日本和韩国都学习中国举办非洲峰会。作为工业大国,日本和韩国对非洲的自然资源都有很大的需求。东亚对非洲国家的争取已经开始。竞争使非洲有了选择的余地,能够为非洲带来好处。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赤道在这块大陆的地理南北中间线附近经过。非洲也像欧亚、南北美洲大陆一样,北宽而南窄。撒哈拉沙漠在北部,有9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非洲面积的1/3,或中国的总面积。沙漠把非洲分割成两部分:一个是撒哈拉以北的区域,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沙漠在东、西、北三面抵达海岸,以北地区只有绿洲和尼罗河沿岸有稠密的人口。另一个是撒哈拉以南的区域,主要居民是黑人,分布着从热带雨林到沙漠两个极端的多种气候带。沙漠南北两部分的地理和文化截然不同。北非历史与欧洲历史搀杂在一起。麦金德说:
  欧洲的南界过去和现在都是撒哈拉,而不是地中海;因为正是沙漠才把黑人与白人分开的。《历史的地理枢纽》,59页。
  从迦太基和罗马时代开始,地中海南北两岸就争斗不已,互有胜负。它们都曾经长期占领过对岸。现在的北非已经远远落在了对岸的后面。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才是一般所说的非洲。与它和地中海北岸的关系相比,北非与黑非洲的互动在历史上比较少。由于大沙漠的隔绝、不适合农业发展的气候、可驯化动物的缺乏、瘟疫的泛滥等原因,撒哈拉以南地区长期落后于北非和欧亚大陆,其文明和国家形态的发展程度也不如欧洲人到达之前的中南美洲。在殖民时代,撒哈拉以南是受剥削和压迫最深重的地区。那里的国家完全是殖民者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今天非洲的一体化努力包括整个非洲大陆。主要倡导者有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由于非洲各地的种族、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差异,一体化是一个早熟的、过于庞大的计划。北非相近的阿拉伯国家尚不能团结,遑论整个非洲?所以,非洲的一体化应该从区域化开始。非洲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区域性大国,如埃及、南非、尼日利亚等。它们或许可以成为区域化的倡导者。区域化进程只有区域内的国家才有权力做出安排,也只有较为民主的国家才会积极响应,因为区域化必然要求国家交出部分权力,而独裁者很少主动放弃权力。非洲的民主进程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非洲不会出现有竞争力的区域组织或大国。同时,法国、英国等前宗主国在非洲的干涉意愿和干涉能力将继续下降。
  在冷战期间,美苏在争夺势力范围,而中国想成为第三世界的领袖。因此,非洲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它的实力。非洲接受了大量的援助,也目睹了许多外来干涉导致的战乱。冷战结束后,非洲恢复了与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应的地位,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把它遗忘了。即使大国元首偶尔到访,也是姿态大于实质。战乱、屠杀、饥荒、瘟疫、贫困、犯罪,人类遭遇的这些灾难在非洲最为密集,甚至那些表现较好的国家也难以幸免。这里有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民族国家本来并不适合非洲大部分地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众多的部落和部族远远没有形成民族,在它们成为现代国家的过程中充满了血腥,并至今仍在为这一过程付出代价。在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和融合阶段之前,非洲可能先要有一段“沉寂期”:没有很多坏消息。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