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大案2(103)

2025-10-10 评论

    天才少年,独特教育方式下的独特孩子
    接走孩子后的两年,侯波没有让小鸿儒再去上学,而是把孩子放在家中自行教育,把培养小鸿儒成才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侯波与医院解除了劳动关系,回到家里全心全意地教育孩子。
    父子俩每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有规律。由于晚上学习时间较长,两人起床稍晚,吃完早饭后开始学习,几乎没有作业和考试。"累了就看一会儿电视、健身,还可以闭目养神。"侯波介绍说。"小鸿儒先学了半年的基础中文,四书五经、孔孟之道、蒙学的知识,然后是现代的东西,全球优秀华人小学生作文选,从那儿开始我们尝试从阅读中去识字。我国的私塾教育有几千年历史,现代学校教育不过100多年。私塾教育其实很不错,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在一本日历上,侯波记录着孩子的学习进度,半年左右已经学习了6000个英语单词。
    侯波的这种教育方法源于自身经验的总结,侯波说:"1990年我大学毕业,发现在学校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却看不了《ChinaDaily》。我就开始自己钻研怎么看懂英文报纸和原版小说。我按照自己的路子摸索,5年的时间我做到了,但现在小鸿儒只用了一年半就做到了。起初,小鸿儒每天记三五十个单词,我只要求孩子努力记忆,慢慢地他自己掌握了,开始读《英国童话故事》、《伊索寓言》,全是英汉对照。《新概念英语》第2册,我只教了他两课,后面居然是孩子自己学会的。6岁半以后我们开始背托福单词……"
    相对于学校,侯波认为自己的私塾教育是成功的,而两年的教育"成果",似乎也印证了他的预期。现在,小鸿儒的英文阅读水平已经可以与大学生媲美。不仅如此,这个8岁的孩子还读完了《古文观止》和《三国演义》。对于学习这件枯燥的事情,小鸿儒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欢。在父亲的熏陶下,小鸿儒每天能主动背几十个单词,自觉学习7个多小时。开庭时,小鸿儒当着所有的媒体记者,即兴朗读了《ChinaDaily》中的一节,又一字一顿地进行了翻译。有的记者还想"为难"他,随便找了报纸上的一段让他读,没想到他不假思索地读出了原文并当场翻译,令在场记者惊叹不已。二审判决后,小鸿儒在媒体记者的包围下作出胜利的手势。显然,8岁的孩子十分"享受"这种在人群中被关注的感觉,父亲为此也相当兴奋,对自己创造两年的"作品",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小鸿儒不仅在几次"突击考验"中都展示出了过人的英文水平,谈吐中也显露出成熟的思想和表达:"他们(同龄人)头脑方面比得过我吗?能力、文学、专业方面比得过我吗?""我要达到博士生的水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个个成语脱口而出,语速很快,脸上总带着一点儿得意和不耐烦。
    实际上,侯波对中国的教育体制有"保留看法",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标准化模式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意味着一个老师要向数十个能力各异、秉性不同的孩子灌输同样的知识。老师的精力又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这种教育的缺陷就在于它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将每一个孩子的优势和能力挖掘出来,这在根本上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侯波认为,一个家长对着自己的孩子,每天自由地学习,这种方式是学校教育没法比拟的。教育的实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现在小鸿儒能够做到每天非常轻松地读100页中、英文书,让这样的孩子再去读小学非常荒谬。
    而小鸿儒的母亲坚信孩子必须上学,必须接受中国主流式的学校教育。为此,王育起诉了侯波,决心赢得孩子的抚养权,让小鸿儒享有和同龄儿童一样的生活。
    争夺神童,法庭上一家三口上演口水大战
    2006年9月,这起关系着小鸿儒未来命运的案件在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开庭,法庭里充满了"火药味"。在核对完原、被告身份后,小鸿儒的父母都对对方的身份表示强烈的质疑,刺耳的语句反复出现,法庭气氛一度陷入僵局。侯波恶狠狠地指着王育,说她是河南一家工厂的下岗工人,没有大学学历,是一个职业广告骗子!而王育也列举了侯波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非典"期间等紧急情况时的数次"临阵脱逃"。除了王育与侯波的相互攻击之外,最引人瞩目的还是旁听的小鸿儒。他对母亲所说的任何语言都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她说的不对!"这是当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