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大案2(94)

2025-10-10 评论

    在成都,刘树林认识了一个叫李勇的人。2004年夏天,李勇对刘树林说,他家有个亲戚叫邓德茂,是联合国主席,刚刚回国处理工作。他还是中央军委的将军,负责全军的退役物资处理,权力非常大。不管李勇是无意吹牛还是有意行骗,一向以忽悠别人见长的刘树林竟执意要李勇把他引见给邓德茂。
    几天后,李勇说,邓德茂人在北京,最近要到江西和湖南走一走,可是手头有些紧,想让李勇借给他2万元钱当路费,但李勇手里却没有这么多钱。堂堂的“联合国主席”、“将军”,竟然拿不出从北京到江西的路费,稍有头脑的人都会意识到其中有诈,但刘树林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凑足2万元现金,并亲手交给了李勇。
    半个月后,李勇说邓德茂可以见一见刘树林。刘树林喜出望外,便带着廖梓宏回到了北京。在航天桥附近的一家饭店里,刘、廖二人见到了邓德茂。邓德茂自称是“联合国主席”,最近回到国内处理一些事情,现在是军委301办公室主任。军委正准备成立退役物资管理局,主要负责处理建国以后军队退役物资。他能够搞到军委每年处理6000万吨废旧钢材的批文,只要刘树林能找到先期的保证金和违约金,就可以把这件事委托给刘树林办理。
    刘树林问:“得多少资金?”邓德茂说:“得3个亿。”这足以让许多大公司都咂舌的数字,刘树林似乎没有什么反应。看着刘树林犹豫的样子,邓德茂说:“最少也得1亿7千万。”
    按照邓德茂的说法,每吨废旧钢材以不足1000元的价格购进,转手就可以数千元的价格卖出,每年6000万吨,加上其他方面的生意,至少能赚150亿。刘树林显然是看到了这笔“生意”的可观利益,但2万元的“见面礼”好拿,1亿7千万的巨资上哪里去找?
    廖梓宏心里始终觉得邓德茂这人有问题,但就是想不出哪些地方不对劲,仅有初中文化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联合国的最高领导人的职务应该称秘书长,而不是“主席”;她更没有想到诸如飞机、大炮、轮船这些装备,即使更新换代,又怎么能像收购废铁一样如此简单?这些在稍有生活常识的人眼里都会觉得荒唐可笑的问题却让她与刘树林上了钩,不仅如此,刘树林和廖梓宏还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出荒诞剧的舞台中央。
    几天后,邓德茂又找到刘树林,并带来一份盖有“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印”字样钢印的“授权委托书”。至此,刘树林对邓德茂的身份已深信不疑。他从心里想揽下这单生意,然而由于无法找到邓德茂所要的保证金,这事也就只能暂时搁置。邓德茂虽说时不时也还会和刘树林见面,但就此事的合作却始终没有任何实际的动作。
    单凭刘树林自己,无论如何是筹不到1亿7千万元这笔天文数字的巨资,为了这笔生意,他必须寻找其他公司一起“合作”。刘树林很快就想起了自己曾任副董事长的那家“海龙公司”。他早知道海龙公司其实只是一个空壳,但毕竟那位教授也从未说要罢免刘树林。就这样,刘树林再次打起海龙副董事长的招牌,廖梓宏摇身一变成了海龙公司的“财务总监”。
    至此,一场荒诞无比的闹剧拉开了序幕。
    空手套白狼,三个混混套牢银行高管
    “海龙”仍然是过去的空壳,拿不出一分钱,他只能借这只空壳去继续行骗。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树林在一场聚会上认识了王建国。王是江苏人,52岁,初中肄业,1983年9月3日因犯流氓罪被江苏省阜宁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刑满释放后一直无业。2002年到北京开了一家皮鞋店,两年下来也挣了不少钱。言语中,刘树林见王建国也对这事感兴趣,便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苦闷。两人一拍即合,王建国当即请求“联合国主席”邓德茂约见。刘树林说,要想得到“邓老爷子”的信任,必须注册成立一个有实力的公司。怀着与刘树林同样的心理,2004年6月,王建国在方庄附近注册了一个名为博通广顺的商贸公司,以便接受邓德茂的“考察”。
    不久,刘树林打电话告诉王建国中央军委的批文办下来了,并且告诉他邓德茂同意见他。
    这次见面,邓德茂不仅带来了“中央军委”授权海龙公司经营“军队退役物资”委托书,还带来了一份授权王建国负责处理军方退役废旧物资的委托书。邓德茂对王建国本人的“资历”、公司的实力均表示满意,他对王建国说:“中央军委退役物资管理局的事已经定了下来,但我不便出面,这方面的事将来都由老刘负责。你也好好干,我看这个局长到时候就由你来当。”邓德茂最后说,等公司成立之后,军委还会给公司派一个排的兵力负责勤务保障。这本是一个十分常识的问题,然而自称“曾任武警北方局局长”的王建国却并未发现一点破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