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官场(70)

2025-10-10 评论

  其实也不用经理让到一边,因为在陈四宝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记者们已经自动地实现了中心的转移,立刻以陈四宝为中心,把他围在中间,那些本来站位稍后的记者,这时候站位朝前了,当场有一种因祸得福的庆幸,仿佛春节期间大陆人排队买火车票,本来这些人是排在后面的,突然宣布这个窗口今天不卖票了,该在另外一个窗口,于是,本来排在后面的人就可能排到前面一样。
  这下,该陈四宝无助了。
  本来想好了是来兴师问罪的,但刚才一看到香港天安总部场面,陈四宝就差点忘记自己是来干什么的了,现在再被记者一围,更是没了主张,只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却又莫名其妙地异常兴奋。
  逃跑是不可能的,这么多记者把他围在中间,往哪跑?说软话也不行,如果说“对不起,你们弄错了,我不是这里的老板,只是老板的朋友”,不仅让自己和经理约翰陈都下不来台,而且记者也肯定不信。怎么办?此时此刻,陈四宝和约翰陈刚才的心情一样,最希望的就是戴向军出现。
  “你去,”陈四宝命令道,“把戴向军给我叫下来。”
  尽管不是戴向军的“后台老板”,但也不是给戴向军打工的,所以,虽然他与约翰陈刚才的处境相同,但由于身份不一样,应付这种局面的态度就不一样。约翰陈只能硬着头皮顶,而陈四宝则可以用命令的口气让约翰陈把戴向军叫下来,让他狗日的自己应付这种局面。而约翰陈呢,这时候听陈四宝以这样口气说话,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一贯判断,相信陈四宝就是戴向军的“后台老板”了,并且因为自己直接得到“后台老板”的吩咐而多少有些得意,于是,一路小跑着上楼传达陈四宝的“最高指示”了。
  或许约翰陈跑到楼上把戴向军请下来的时间并没有多长,但再短的时间到了陈四宝这里都要翻了好几倍。记者们不知道陈四宝和戴向军之间是什么关系,但从刚才经理对陈四宝的称呼以及陈四宝对经理的说话口气,已经坚定地相信他们找对人了,一下子就逮住了天安的大老板,于是,他们根本不在乎经理的离去或另外一个人跟着经理一起下来,他们就逮着陈四宝不放,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提问。陈四宝这辈子什么事情都经历过,可就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所以,他既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又莫名其妙地兴奋,见眼前那么多的麦克风和闪光灯,陈四宝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排场”,这种“排场”甚至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于是,陈四宝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幻觉,幻想自己突然成明星了。于是,虽然没有开口回答记者们的问题,脸上却摆出了等待明天见报的表情。不过,记者不能光登照片不登内容,所以,这时候紧逼不放,一定要陈四宝说两句。陈四宝实在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好在这些年在香港生活,对关于明星的八卦新闻并不陌生,现在既然自己成了明星,哪怕不是娱乐明星,也不是政治明星,而仅仅是商业明星,直面这么多的媒体恳切提问,肯定不能一句话不说,否则,不是显得太没素质了吗?
  陈四宝不想做那种没有素质的人,他必须多少说点什么。说什么呢?
  “对不起,”陈四宝说,“我不是这里的老板,只是和这里的老板在资金上有些合作。”
  陈四宝这样回答倒也确实体现了自己的素质,至少没有讲假话,也没有透露不该透露的东西,而且还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记者们的好奇心。
  他确实不是这里的老板,但肯定与这里的老板有关系,否则,经理凭什么喊他“老板”?而他自己凭什么以命令的口气对约翰陈说话?可是,是什么关系呢?也只能实事求是,“在资金上有些合作”,不是吗?戴向军这次在香港的成功运做所需要的资金不正是通过陈四宝的“金融服务”实现的吗?所以,陈四宝说自己和戴向军“在资金上有些合作”一点毛病都没有。可这句话又能派生出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就是“后台老板”,并且,结合当时的场景,记者们只选择这种解释,因为这些记者们对香港的大老板或后台老板还是基本了解的,知道凡是真正的大老板都非常谦虚和低调,明明是一项重大投资,却偏偏要说成是“资金上有些合作”,好比大陆这边的高级领导,明明是一方土地或一个部门的诸侯,却偏偏谦虚地称自己是老百姓的仆人一样。所以,当时的客观效果是,陈四宝说完这句话之后,并没有让记者的提问平息,相反,更加热烈,更加踊跃,更加尖锐,搞得陈四宝更加“排场”、更加兴奋、更加幻想自己是明星了。恰好,就在他又要说出什么可能引起不测后果的话的时候,戴向军来了。戴向军一来,马上就吩咐经理约翰陈把陈四宝请到楼上休息,他自己来应付眼下的局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