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迹清欢(10)

2025-10-10 评论

    国人究竟从何时开始饮茶,传扬已久,又莫衷一是。大致始于汉代,盛行于唐朝,而后经历宋明清,沿袭至今。唐人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记载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可见,早在神农时代,就已发觉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但茶道创始者,为著书《茶经》之人陆羽,故他被后世称为茶圣、茶仙。此后,举国上下盛行饮茶之风,茶成为一种文化。让修行人在禅茶一味中,寻到清寂与平和的境界。也让芸芸众生在大自然的草木里,感受到人间生灭的故事。
    陆羽有一首著名的《六羡歌》:“不羡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是他教会了我们,不要停留在尘世高贵的荣华里,应该俯身和平凡的草叶,开始一段深刻的交集。他品格如茶,愿受风雪浸洗,无惧岁月消磨,亦不慕宝马香车,功名厚禄。
    陆羽,字鸿渐,又号茶山御史。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幼时长于寺中,学会识字,懂得烹茶。后不愿削发剃度,逃出寺庙,辗转到一个戏班,做了伶人。再后来遍历天下,尝尽各地名茶,誓要写一部有关茶树产地、生长,以及采茶、制茶、品茶的工具和方法等多方面的茶叶书籍。
    陆羽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期间他多次独行山野,深入农家,采茶觅泉,尝茶品水。后人与茶,结下难了的缘分,陆羽是为前因。饮茶的诗作,饮茶的故事,饮茶的精髓和饮茶的典故,至此浩如烟海,在茶室雅间、门庭街巷竞相传颂。
    所以有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有了“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雅趣。多少文人墨客,聚集在雪夜炉火边,品茗为乐,赋诗寄兴。或是寻常百姓家,亲友相会,沏上一壶好茶,几碟点心,随意谈笑,回忆往事,感受相聚的温暖。
    世间的熙攘,在一盏茶中得以沉静。水的慈悲和含容,让许多人学会了感恩,懂得有些别无所求的付出,比得到更为快乐。茶可以洗去风尘,温润心情;可以省略繁复,留存澄净;可以过滤浮躁,回归淡然。
    有茶仙之名的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吟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青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轻,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著名的七碗茶诗,道尽了茶的神性和通透,品后飘飘欲仙,如梦似幻。
    茶的品类繁多,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之分。然这些茶,又被细分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品性,不同汤色和香味。茶,长于人烟罕至的山林,经云雾日月料理,远离浮尘,通了性灵。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种与自己情投意合的茶,取之精魂,消除执念,在茶水里品味宁静。
    《红楼梦》里有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当日贾母携刘姥姥及众人行至栊翠庵,妙玉亲自奉茶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可见贾母与老君眉甚为投缘,老君眉茶形细长如眉,银毫显露,寓意长寿,味则淡雅。这与贾母尊贵的身份相符,她偏爱清淡量微的茶。六安茶虽为名茶,但滋味醇厚,香气馥郁,经久耐泡,倒与刘姥姥的气质相融。
    品茶的器皿,亦有讲究。那日妙玉取出了自己珍藏的几个精致的瓷杯和盖碗,分别给贾母、黛玉、宝钗还有宝玉盛茶。但凡普通人家,所用的无非就是陶具、紫砂、瓷器,甚至木碗,竹盅。富贵之家,则用金杯、玉盏,或一些古玩奇珍来寄兴风雅。
    煎茶的水,亦有选择。雨水、雪水、露水、泉水,皆可用来煎茶。妙玉给贾母喝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而给黛玉和宝钗的,则是自己收藏了五年不舍得喝的梅花上的雪水。几个简短的片段,可以看出妙玉是一个品茶的行家,亦可以看出饮茶不仅是时尚,更是无穷幽趣。
    一壶好茶,不仅要选好的品种,还要择不同的器皿,不同的水,在不同的节令,不同的天气,以及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方能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其天然韵味。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珍贵的馈赠。我们要用一颗出离而清淡的心,来品味这草木精魂,人间甘露。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