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渐渐成为古人郊游休憩之地,更成为相送别离之所。“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那植满了杨柳的依依古道,因离情别绪,更加曲折迂回。聚散因缘起,离合总关情。看似给人歇脚的长亭,在芳草连天的幽深古道,不知惊扰了多少客梦离愁。王勃有诗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倘若真可如此洒脱,就没有秋水望穿、高楼望断的悲苦与无奈了。
我所居住的乡村,亦设有长亭短亭。亭子极为简陋古朴,用树木搭建而成,有些盖着黛瓦,有些则用茅草遮顶。乡间的长亭,没有文人诗客折柳送别的风雅,亦没有对酒赋诗的别意。长亭只为了给打柴的樵夫,过路的行人,一个遮风挡雨之所。亦有慈母,于长亭送别天涯游子,不折垂柳,却被泪水打湿衣襟。
长亭折柳,似乎已成为一种送别的时尚。《西厢记》里有一出长亭送别。张生进京,十里长亭,摆下宴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道?”轻描淡写的几笔,竟比一幅水墨画更为生动。那个离别的秋天,从此被写进戏文里,落在每个离人的心间。
李白有一首《菩萨蛮》写道:“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其实长亭短亭,不过是行经人生的旅途中,一个暂将身寄的驿站。关山万里,不知要路过多少长亭,方能寻到最终的归宿。每次停留,都会邂逅不同的风景,留下不同的故事。那些来往的过客,多如繁星,但总有那么一个,是你刻骨铭心、此生不忘的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的长亭送别,在冷落清秋时节,更叫人伤心断肠。饯别的酒宴,让人畅饮无绪,正依依难舍之时,那水畔已是兰舟催发。此去经年,千里烟波,纵遇了良辰美景,亦如同虚设。算有千种风情,又该同谁人去诉说?
“正岸柳、衰不堪攀,忍持赠故人,送秋行色。岁晚来时,暗香乱、石桥南北。又长亭暮雪,点点泪痕,总成相忆。”吴文英的词句,总有遣散不去的离愁别意。他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之地居留最多。游踪所至,皆有题咏,只因天涯羁旅,他的词多是垂柳行舟、长亭晚照、客梦窗前,芭蕉夜雨。“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则是他对萧瑟秋日,愁绪满怀的悲情写照。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杨柳芳草、长亭古道,都是送离的场景。少年壮志,总难免抛人而远去他乡,却留下无尽的相思,给闺中绣妇。此番离去,不知归期,他日相逢之时,或许已然红颜老去。多情莫若无情,偏生将一寸芳心,化作千丝万缕的相思,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没有尽头。
“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诗为欧阳修长亭送客,折柳赠别。“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此为吴承恩人生客路,回首长亭。“那似宦游时,折尽长亭柳。”长亭古道的垂柳,就这样被诗人词客折尽。他们将所有的情意,寄寓在一枝柳条上,愿远行的人,将它带去天涯。万语千言的表达,抵不过一枝细柳的风姿。
后来许多深宅大院,园林府邸,都修建了亭台池榭。那些石亭、木亭、竹亭,则是为了主人纳凉摆宴之地。他们时常约上三五好友,或与妻妾歌妓,饮酒赏月,抚琴品茗。汤显祖临川四梦里的《牡丹亭》,则是故事主角杜丽娘庭院中的一处凉亭。她游园赏春之时,遇着了那位执柳的书生,与他在牡丹亭畔,芍药花前结下今世情缘。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落红满地,已是暮春,红日西斜时,那来往的行人,依旧在亭前徘徊,不舍归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则时常回忆起,在日暮的溪水亭边,薄醉不记得回家的路。她总要玩至尽兴,方肯在夜幕下,划舟归去,与风同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不知是谁,在这黄昏日落时,唱起了送别的歌曲。岂不知,那场离亭别宴,早已在如水的时光中悄然散去。当年难舍难分的故人,也归于天地,不见踪影。站在人生悠悠古道,多少长亭被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唯留几树依依杨柳,与千古逝去的繁华,淡淡挥别。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