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回的莲叶,趁着新鲜,可以煮荷叶粥。晒干后,亦可制茶,用来清火安神。外婆时常用莲叶蒸鸡,蒸饭,做出许多美味清香的佳肴。翠绿的莲芯,可入药,有补脾、益肺、养心之功效。粉嫩,洁白的荷花不仅可以插瓶,芬芳于室,亦可制作花茶,养颜美肤。植于根茎的莲藕,可煮汤,磨成粉后,调成糊羹,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
莲的妙处,难与言说。南朝《西洲曲》中写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古人借莲来传达情意,诉说相思。他们的爱情,一如莲荷般清纯忠贞,纤尘不染。
爱莲的周敦颐,曾说莲是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微风细雨中,几茎荷花,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清雅的芬芳,洁净飘逸,耐人寻味。后来,他在烟水亭畔,爱莲池中,种满了莲花。不仅用来观赏,亦采之装点案几,煮茗食用。
莲是隐士,亦为佳人,还是普度众生的修行者。它落红尘不世故,不管置身何地,总处乱不惊。无论是隐居在山野乡村,还是种植于庭台水榭,或是出落于放生池中,它端雅姿态,从容气质,不以岁减,不以物移。
纵使有一天,莲落叶枯,它亦有不可抵挡的风流韵致。李商隐有诗吟:“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想那寂寥秋深、万木萧索之时,池中的莲亦随了季节的更替,残败凋零。枯萎的荷梗,随意散落于池塘里,不修雕饰,也无须人去打理。秋雨缠绵之夜,静坐小窗,听雨打残荷,寥落、孤独,也风雅。
那番情境,我曾亲历。窗下幽灯,读一卷《红楼梦》,感受林黛玉所说的话,这个孤僻诗情的女子,亦喜爱雨打残荷的凄清。那时的我,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划着小舟,摘取莲蓬的小女孩。我被放逐于都市,读着宋词,采折夏日新荷,置于书案,装点年华。
每每回归之时,总爱坐在旧时庭院,和外婆一起静剥莲子。以往灵巧娴熟的双手,如今竟有些笨拙。外婆的手因为长期劳作,生了老茧,她怕弄脏我白细的手,让我坐于身旁听她叙说家常。从黄昏到日暮,透过天井还可以看到繁星数点,以及清澈如水的月亮。
母亲炖煮的红枣莲子汤,更是百吃不厌。莲子亦成了那个清贫年代,最滋补的食材。窗台上,两三枝枯萎的旧色莲蓬,几经风尘世事,依旧那么从容淡泊。每年夏至,我亦不更换新枝,免它遭受岁月轮回。它倒也安心,静养瓶中,泰然自处。
外婆说,莲花洁净,有佛缘。佛陀,修行之人,静坐于莲花座上,淡看世间荣辱。一旦入了境界,心若莲花,不染尘埃。也因这,我从此对莲花多了一分敬畏和珍爱之心。曾在佛前,许过诺言,愿来生化身莲花,听禅说道。
外婆一生茹素,诚心向佛,唯愿此生平安喜乐。她所种下的善因,自当有果报。又或许,人存在于世间,为的是一份心安理得,结局如何,已不重要。
多年前,读过一篇美文。“我是佛前的一朵青莲,沐浴着清幽的梵唱,静静的微绽在忘忧河上。几乎静止的河水清澈明晰。佛说,忘忧河映射出的,便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后来听说,写这篇文字的女子早已离世,走的时候,年仅十九岁。
想来,她已然化作佛前那朵青莲,绽放在忘忧河上,听风,看雨,醉月。若真是这般,亦无须为之惋惜。只须记得,她曾经来到人间,尝过爱恨,留下一篇美丽的文章。而我们打佛前经过,在放生池中,为一朵青莲停留片刻,想起有过这么一个女子,便好。
我与莲,必定缘定三生,所以从不担心会与之疏离。也许有一天,我可以归隐田园,在人烟罕至的地方,挖池种莲。待到满池荷花绽放,我依旧乘舟采摘,在月光下,在廊角处,听微风轻诉着儿时的过往。
记忆如流,当年那个低眉剥取莲子的小女孩,去了何处?外婆和母亲,想必亦不在人间,岁月既是如此无情,当初又何必无私地给予那么多的美丽。人生百年,沧海一瞬,来来去去,如何做得了主。
我已老。莲荷正当时。
第3章 栀子
烟雨江南,山水如画,来过的人,一旦入境,此生便再也无法离开。昨日烟雨出行,丛林繁盛,十里荷花,烟波舟楫,如至梦中。万物大美无言,我本清淡之人,然对山水花木的情感,却深邃沉静。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